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难制服“人欲过度”——股民怎样抵御七宗罪之一

(2010-01-12 21:10:38)
标签:

财经

理财

原罪

人欲

巴菲特

股票

分类: 经济管理

最难制服“人欲过度”——股民怎样抵御七宗罪之一

    作者:孙 涤   20100107      上海证券报  

 

    以此为题写一点来自警的念头,已经很久了,迟迟未能动笔,原因是,在股市下挫时恐怕扫大家的兴头;更令人犹豫的,其实是怕遭人误解。和西人不同,国人向来违言crime),不认同人有原罪”(sin)。汉语里没有原罪概念,即使有,在语义上和与绑定的没什么差别。中国的哲学价值,也以人性本善(人欲本恶)为主流,和基督教文明的人性因原罪而有缺陷,故必须加以限制的认知大相径庭。反映到规则和约束的设计制定上,意旨和品味的出入也极大。故而一谈到,容易引起国人抵触。

  在笔者看来,原罪(改称作幽暗意识人欲也成)是人类千万年进化的结果,与生俱来,属于人之常态。只有当原罪不受节制地膨胀,推之极端,导致毁坏,才变成。另一方面,如果 原罪缺失,甚至不足,人性都会萎靡而无所作为。对这种过犹不及的诠释,莎士比亚无与伦比。人们也许能轻易判定麦克白夫人、夏洛克、伊阿古等是恶人,但要认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为恶人则会犹豫,尤其不认为朱丽叶会是恶人。然而,他们都是因为原罪人性原动力过于强烈,才酿成悲剧的。

  笔者要谈的股民(注意,还不是股市)的七宗罪,就是指人欲过度造成的过失。再强调一遍,适度的原罪原本是经营和投资不可缺少的驱动力。所谓适度,依笔者愚见,是股市里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对风险的看法,能平衡而充分地表达,交易各方能有效制衡,一部分人冒险过度的过错会被另一些人的过度保守所平衡,市场不至于过度。但是,当投资人意见高度趋同,异见之声极微弱甚至完全被压抑时,就标志着过度即将到来。没了制衡力量,市场钟摆愈来愈偏向一个极端,要么过于狂热,要么过于绝望,最后终会酿成深重的毁坏。

  原罪之一,贪婪。一次又一次的股民投资意向调查,对于你是否认为眼下是投资的好时机?之类问题的回答,事后的分析无不发觉,越是泡沫盛行、行将爆裂的前夕,人们越是倾向于认为应该即刻进场一搏。投机泡沫的现象总在事后才被证实,事先认定它的存在非常不容易,把握其爆裂的准确时机更是不可能的事。泡沫泛起之初,不少人忐忑不安,质疑的声音还比较响亮,然而,一旦做多屡屡得手,质疑主张一再受挫,持币观望者似乎受到多头胜利号角的召唤,纷纷加盟;做多而获得丰厚回报后已见好就收者,此刻正以更高价位再度冲入市场;原本持审慎姿态看跌的人,则发生了大逆转,一跃而为亢奋的多头…… 在市场的虚火上炎时,因为怕遭人讪笑,怕预测再三被市场证伪,最理性的投资人也会噤口。他们不惟不敢出声,甚至失掉了利用市场的失衡来捕捉赢利绝佳时机的信心。因此,在牛市全面飘红,质疑之声销声匿迹时,市场的拐点就将降临。

  原罪之二,畏惧。回顾对投资意向的调查,同时也发现,越是市场悲观充斥,交投冰结,市场弥漫着绝望情绪之时,却反而是市场回摆日趋迫近之时。这也说明,畏惧贪婪并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钟摆的两极。它们如同利剑的双刃,推之极端,都能斫丧人性。

  去年11月,巴菲特应邀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学生交流。由于市场正奋力走出末日情绪困境,他和盖茨受到了同学和主持人一再的提问,你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如何?”“本次危机和贪婪有何关系?等等。巴菲特答复后一类问题一如既往:贪婪是人类原本就有的根性,并非在这次市场错误里学来,也不是在这次危机中才被发觉的。过去20多年美国的监管环境和税收制度催眠了市场的约束和纪律,令欲念夺门而出恶性膨胀。眼下主要的矛盾是畏惧,它和贪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畏惧笼罩之下,人们视长期投资为畏途,浪费了许多机遇,尤其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巴菲特说自己在金融海啸扫荡后不久,几天之间就投进80亿美元,表达了他对市场制度的强烈的信心,绝不因为众人的畏惧而却步踟蹰。

  在日常用语里,过度适度其间的差别,是由不同语汇的固有语义来界定和衡量的。适度的动力的称谓很不同。积极的有进取创造力求新求变之类;中性的则有追求企图心不安于现状等等;而野心欲壑难填不择手段之类则被用来贬斥过度的贪欲。表达适度的畏惧的词汇也一样,审慎稳健知所进退,和大胆冒进无所顾忌等,在价值判断上的出入非常之大。

  贪婪畏惧如影随形地绑在一起,其他种类的原罪多多少少也相互伴随。主流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假定个人是充分理性的,在不受限制的市场自由交易中,能够独立作出最自利的决定。作为群体的理性行为——市场的活动因此在逻辑上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在现实世界,群体并不是由相互独立的理性人构成的,人们相互攀比、相互影响甚至左右,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蜕变成集体的非理性行为。(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