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观感】《十月围城》:一顿精神大餐
(2009-12-26 11:25:29)
标签:
十月围城国际影院过客以人为镜中国历史文化 |
分类: 原创影视旅游投资 |
12月25日圣诞节,陪着老婆和小孩到国际影院享受一下《十月围城》。8点半出发,票已快订满,坐在第3排,9点准时开始,影片2个半小时有些长,不过,我觉得《十月围城》确实是一部好电影,选择这段历史相当不错。《十月围城》网上口碑不错,推荐看的人特多,我也习惯于借助网上评论,如果评论好的大片,我们一家就会选择在影院看,影院的氛围、音响效果会把疲劳与烦恼一扫而空。
《十月围城》对小孩来说有些偏暴力,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看完令人很受伤。小孩却一直在追问那些人的功夫是从哪里学到的?为什么一定要杀人至死呢?对这代小孩,革命与主义那更遥远,他们的眼中只有理想和未来。倒是老婆比较理性,认为近二年来的大片,《十月围城》这样的革命戏能拍得这种水平相当不错,不过,老婆向来对影星就有些好感。
作为一名文科生,这段历史我了解并不多,感到很惭愧。至于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是真或假已经无关紧要了,也缺乏时间与空间去求证,其实,电影能忠于历史事实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更多的是戏说、样板戏、娱乐,毕竟电影可看性是一个关键,不然,还不是跟历史书一样令人昏昏欲睡。以前对历史的学习,除了应对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对于那些延伸阅读及深度补充材料很少涉足,那时高中只有一个目的“挤过高考独木桥”,而且,也没有哪个老师愿意用时间去教课外的东西,课外的东西全靠自己的兴趣自学。可当时那种激烈竞争环境,许多有兴趣的课外阅读也停止了。多了解历史还是相当有好处的,虽然,一时半时看不出好处来,但历史知识沉淀作用随着时间显出其巨大的威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十月围城》中孙文这几句话又让我回到了高中,这几句话曾经温暖着我,作为一名“好好学习、向上向上”的好学生,读书时我就特别喜欢看这种激情四起的句子,对于那些为正义而赴汤蹈火的革命者,我心怀尊重。那些过客,为了一个目标,甚至连自己也不知是什么目标,全部集中起来,为国家兴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宁愿相信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些人。但但周围好多人认为不可能,为剧情炮制,虚构的人物。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历史上真会有那么多人为了革命而慷慨赴死,为大义而舍小家高尚品德。这些话听到也不无道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人的心境与革命热情,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个荡气回肠的时代。
在丧失理想、危机四起、精神空虚的年代里,就连过客式的人能体会到的“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已无处可找,但历史却给我们一个了解的好机会。
对于历史,我们只有慢慢去读懂,用心去体会,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中国历史上的“过客”,是他们的前仆后继,成就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更应心怀敬畏与感激。而我们更应该思索明日之中国走向更远,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精英不懈努力、前仆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