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为了进步,最近,又进了不少好书。在现今这个不断被社会习气所污染的环境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每当用激情战胜自己的一天,就给自己划个圆圈鼓励,虽然有些苦,但仅作苦中作乐。
市场在不断变化,每天还是如往常起起落落,依然在同样的轨道中不断运转着,好像也没什么比较异样的东西,一天又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价值投资类的书看多了,现在对国内的有关股票的书一点儿也不感冒。从格雷厄姆那里我真正是学到了“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同时隐约知道了投资需要理性和耐心。从费雪那里我看到了“集中持股,时常检查”和“低价格普通股票不如普通价格好股票”。从巴菲特那里更是学到了价值投资的真谛,“内在价值”、“护城河”、“市场先生与旅鼠”和“合理价位”等等。但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站在巴菲特身后那个亿万富翁”芒格,这人就是敢于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小孩,其深刻的思想却得不到许多人的认可,那些每年都参加他个人主持的威斯可(WESCO)大会的人都是些专业人员,被他戏称为“顽固分子”集会。也就是次贷危机,让这位可爱的老头再次映入许多人的眼中。芒格的“跨学科知识汇集”、“误判心理学”和“任务清单检查”必将对我以后的投资和思想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最近对二位价值投资大师格兰桑和卡拉曼的书更是爱不释手……
老巴从格雷厄姆那里形象描绘出“市场先生”,讲得生动又令人难忘,而就是因为有了“市场先生”,才有了好多的股评家,才有了许多人每天对市场升降预测的娱乐。于是就有好多的所谓高手,不断进行预测,不断在预测中被别人取笑。因为,这个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好大好大的搏弈场,受各方力量汇聚而成的,从20个有利方向来考虑今天大盘会上涨,但却可能忽略了30个不利方向,但最终今天的大盘却下跌了。再多用功去努力预测大盘的方向,其正确率可能比扔铜板的机率还低。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高等学府高材生(可以获得许多的信息并做出理性判断的人)和一位乡间汉(只有小学水平)被问及“当一个铜板在连续19次正面后,第20次还扔正面的机率是多少?”,高材生说出“50%机率”,而乡间汉却认为“100%机率,并且提出这面铜板一定有问题”。这就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独立思考中得出的结论,最终得到了证实。唯有自己独立思考,慢慢形成一套符合自己的投资理念才是最好的出路。
投资,是一门艺术,艺术不一定是要经过不断勤学苦练得到的,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多学科基本常识积累而成的。从毕业至今才深深体会到,前几年对文学、哲学、心理学的深入与喜好到现在才结出了好的果子。人,就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看得远些,而不是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前几年,那些无关经济类书籍的时间投入,从机会成本来说,既费时间又费钱,但现在感觉到就是那段时间的知识积累反而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基础一定要扎实,良好的心态大部分来源于知识积累。由知识形成的常识判断和理性思考,对投资的影响更甚于每天道听途说与盯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