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文化与高考化学

(2021-02-16 05:50:30)
标签:

家长必读

教育

文化

杂谈

题型一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中的“石脂水”为油脂

B.“凡石灰经火焚……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氧化钙

C.“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中“矾”为五水硫酸铜

D.“土鼎者……入砂于鼎中,用阴阳火候飞伏之”中“土鼎”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史书记载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KNO3

B.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氨水

C.《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汞的硫化物

D.《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石油

3.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奴出脂水,颇似淳漆,燃之如麻”文中提到的“脂水”是指油脂

B.“若作酒醴(甜酒) ,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

C.“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制玻璃的某成分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4.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的描述,其中的烟指炭黑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 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厂气是CO和CO2

C.《本草纲目》描述“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记裁制造青瓦“(窑)泥周寒其孔,浇水转釉”,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2O3转化为其他铁的氧化物

5.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记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味酸”

B.“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2O3

C.用盐酸能鉴别纯碱和食盐,只用蒸馏水不能。

D.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黄

6.(2019·济南期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

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

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

题组二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7.“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列诗文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掬月水在手,弄花香满衣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或原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记载

化学知识或原理

A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B

《石炭行》“投泥泼水愈光明”

与煤的气化原理相似

C

《宝货辨疑》“金遇铅则碎,和银者性柔和铜者性硬”

铜金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单质的硬度

D

《寄题龚立道农隐堂》“人生请治田,种秫多酿酒”

淀粉通过水解反应直接得到酒精

9.古代的很多诗歌、谚语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C.“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人屠苏”,爆竹爆炸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D.“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雁似火攻”中烟花是某些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变化呈现出的颜色

10.《天工开物》是我国珍贵的科技文献,下列记载中主要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B.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C.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 D.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

11.朱砂(HgS)又称之为丹砂、辰砂,是一种红色的天然矿石,我国史前先民真正开始认识并使用朱砂可以追溯到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古代先贤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朱砂”的诗、词、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咏》(白居易)中记载: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指出朱砂在古代可用于炼丹

B.《本草从新》中记载:独用多用,令人呆闷。“令人呆闷”可能与Hg2+的毒性有关

C.“三尺讲台,序写华殇;朱批点点,娇比海棠”的“朱批”所用的原料是朱砂

D.《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包含两个置换反应

12.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 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鍮石金是铜锌合金       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和黄金      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三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分离技术

13.“水飞”是传统中医中将不溶的药材与适量水共研细,取极细药材粉末的方法。《医学入门》中记载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洗涤、溶解、过滤、灼烧        B.洗涤、溶解、过滤、蒸发

C.洗涤、萃取、过滤、蒸馏        D.洗涤、萃取、过滤、蒸发

14.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川东盐井,且有火井,以助煎熬,其火无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井”中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分子结构是正方形  B.“煎熬”涉及到的操作为蒸发结晶

C.“其火无灰”发生了化学变化   D.“煎熬”所得盐中存在离子键

15.明代《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精人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球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    B.过滤   C.蒸馏    D.升华

16.下列对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天工开物》记载“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相激火生”是指爆炸

B.《本草经集注》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是升华

C.《本草纲目》中“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蒸馏

D.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以此法提取青蒿素属于萃取

17.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这里不涉及到的操作方法是  (  )

A.蒸馏    B.蒸发    C.结晶    D.溶解

18.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了焰色反应原理

B.宋代的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瓷器主要原料是黏土,“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添加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

C.明代的《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过滤

D.明末清初编撰的《物理小识》有如下叙述:“青矾烧之赤色,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主要成分是FeSO47H2O,“青矾厂气”中含有SO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