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四月天·伦敦】设计乱炖

(2012-04-24 20:26:09)
标签:

英国

伦敦

奥运会

城市开发

建筑

设计时尚

风格变化

旅游

分类: 日暮里双年展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英国对于天朝已死,死了一百多年了。当人们谈起对英国的第一印象时,依然是皇家婚礼和简爱。每每这样时,我总是油然升起一种恶搞的心态来。幸好伦敦的年轻人甚至老头老太都比较能搞,才不至于让伦敦看起来如天朝上至古都下至小镇一样,统一XX风,人们在新瓶子里过着过去那种如小强一般忙碌的,不需反思的生活,一片和谐,大国崛起,freedamn。

前不久看到了朝鲜也在拍《大国崛起》,顿时觉得天朝土透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巴金镇的新建筑,颜色很强烈,但是强烈的颜色又是一块块渐变的。

 

如果说我讨厌高速发展的话,这绝对是误会。我所讨厌的,是在国家高速有钱的时候,你依然能够目测出街上哪些人张口“东西方”闭口“大国崛起”,哪些人的娱乐仅仅是K歌麻将烟酒茶,哪些人天天闹辞职最终也没勇气然后白白污染了空气。大部分人的行为和言谈是可以预估的,根本不需要采访,我自己写的都比人家说的好,这才是我觉得最没有希望的地方,哪怕是那些看起来很恶搞的人,好多的人,哥搞的不是恶,搞的是寂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奥运会牵扯到了伦敦东区的改造。一如刚才巴金镇的风格,201年之后英国的设计风格是简单的块体配上鲜艳的或者渐变的色彩。 

 

个性的本质是视角。都从同一种认知出来的个性绝对是伪个性,至少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有时候与老外谈话(不是所有!但比例会高些,并且三种颜色全包括。)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们能说出让人不可预估的话来,点亮我好几天的生活。如果每个人都能点亮几小时到几年别人的生活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希望。

 

Anyway,我是试着这样做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就是奥运建筑中的主体育场和轨道塔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明白轨道塔存在的意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新开发的商业区,和奥运村是互补的关系,万一奥运村黄了,也可以通过这边的商业来弥补。

伦敦开发奥运建筑不光是建筑本身,还有居住区和商业,试图在这片留住人。当然,北京为了增加绿色,也挺好的,只要不刻意设计园林,就更好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Nathalie Rosenczwjg做的酒店的表皮,参数化设计的,完全靠自身的边缘支撑,没有龙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丹尼尔·李博斯金的伦敦城市大学graduate centre。  

 

趁着天晴出门踩点,走的多了,忽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新的建筑通常不是全部捣蛋的。如果一个单体建筑的全部元素都在捣蛋,那这个房子肯定大不了,而且附近的街区肯定长得比较无聊,那捣蛋的房子是为了不无聊而存在的;不是全部都捣蛋的建筑单体,捣蛋的那部分通常在阳台,房子本身没有使劲用设计元素,捣蛋的方式通常是撞色或者色差,要么是白墙黑墙上点点的水果色,要不就是一片阳台的颜色慢慢渐变,而后者体现的就是配色的功力了。我也与fwb老师讨论过关于具象和抽象的事情,不是说在表面加上好些元素就是有设计感了。

从服装到建筑,原理是一样的,一件白T今天印米老鼠明天印超人不算设计,好T和坏T往往就差一剪子。如果一个城市里面全是捣蛋的房子,就是用力过猛,说白了就是睾丸激素过高——青春期,还没长大呢,长大了就不这么闹腾了。

 

刚才说的是10后的建筑,现在说一下00后开发的区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FOA的Raven...学校,表皮很夸张,所以我现在觉得他们有点奥特曼。不过Alejandro跟我解释过,如果甲方对室内空间怎样保证使用最大化完全了解的话,建筑师只有做表皮的份了。其实这是个挺值得同情的问题。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赫尔佐格的Laban Dance Centre,明显是赫工半透明表皮+旧建筑改造的风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片地方叫做More London,在泰晤士河南岸,福斯特规划的,并且建了3 More London。这片房子的序号从1一直到7,陆续开发,去年7 More London得了RIBA的大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市政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泰特美术馆这边被开发得稍微早点,可以看到大钢架大玻璃这种元素还没有退流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俩也是名家设计的,在河北岸圣彼得教堂旁边,谁设计的我也忘了。

 

再来说90后——金丝雀码头。这时候曼哈顿热还没有降温,所以全是水泥森林这样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其中住宅部分很明显就是前几年甚至前十几年来天朝流行的风格。这种风格将很多元素贴在外立面上以显示自己楼盘的与众不同,现在在很多城市依然能够看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水岸开发的时候就是很典型的欧洲水乡的处理方式了,还要把工业遗产留下来当休闲装置或者点缀。所以其实俞孔坚还算挺时尚的,他做綦江公园的时候不过00年多,虽然是二手的手法,但是年代差得不多,几乎可以算是同步的。

 

最后说一下70后和80后们。搞笑的是,这居然是中国二三线城市建筑师,甚至一线城市的部分建筑师,至今最津津乐道的地方——可是,这已经是人家玩剩下的啦。

也许是这样的,时间是证明一切的最有效的工具,如果30年后看着还挺流行不显土的话,才值得人们现在真正研究。

有位苏格兰的建筑师说,古代有学问的人通常是史学家,人们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问他们,他们也会根据古人和前辈的经验给出解答。但是,他们是不够有前瞻性的,因为未来没有经验。什么是好的,不是说模仿经验就足够的,需要自己去试探。不敢试探的人,永远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跑的奥特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酸黄瓜,又称“外用的”(阿哥巴塔才是“内用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劳埃德大厦。 

 

最后还出了一个状况。德租省的建筑师们考察完10后建筑的时候大吵Geez it is too old, geez it is too small,“得个RIBA的奖也太容易了吧”,然后哗啦,脱团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那些建筑真的不好吗?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对呀,他们是德租省的,德租省以大为美,他们看不出来细节和小建筑的美的,那就只好画片区,每个片区让他们走上3小时,感到大了,自然就觉得美了。——还要让他们看玻璃幕墙和钢结构的,他们看金属板和木材的建筑看不出美来,就算是英国的时尚也没戏!于是我们就把他们整到了金融城,金丝雀码头和南岸,于是他们高兴地欣赏了,说,好大呀,好美呀,设计的真好呀,真气派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