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向南,果戈里大街/罗刹的天空

(2009-09-11 13:00:22)
标签:

哈尔滨

果戈理大街

南岗区

道外

松花江

斯大林公园

尚志大街

分类: 震旦本纪(内篇)

(好奇怪,每次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圣索菲亚了半天,中央大街了半天,都soso而已;乱写了篇通江街,居然就“旅游博客”了,还上了两次榜!英国荷兰啥的也是如此,看来我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市场喽……P.S.感谢新浪。)

P.P.S.现在我不在哈尔滨。上周去的,感想太多,写到了这周还没写完。也搭着变穷了没法到处跑,所以去了一个地方就格外珍惜。

 

道里已经被翻了个底掉了,所以在哈尔滨的第二天早晨,去的南岗区。

去南岗区,世纪上是被旅馆那些教堂的照片忽悠的。南岗区的教堂都归纳在《摇曳的教堂(下)》里了。除了教堂以外,还有一条大街——果戈里大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火车站边横跨铁道的桥向南,就是果戈里大街了。

小时候听说果戈里这个名字,免不了要往“果酱”那个方向上想。现在再听到这个名字,想的却是——你说它要是叫波将金大街,该多气派啊!(看见没,还是不长进,食色性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白,这是对果戈里大街的第一印象。

再往东南走,越来越觉得,果戈里大街这名字,还是跟中央大街换换的话比较好。中央大街这名字,听起来多开阔多气派呀!更何况果戈里大街上,也都是些带有俄国风格的建筑,甭管它是不是山寨的(在哈尔滨青岛大连这种殖民城市里讨论山寨似乎没有太大意义),也挺有省会的范儿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不过……这个好像不是露西大地而是金帐汗国吧……小时候看俄国童话,小诸侯小农奴怎么压倒很无能的或者很暴虐的统治者,最经典的一条,就是——打扮成蒙古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条河有些寒碜。大概8月算秋天。东北每年两个汛期,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和夏天的雨季。看来我没赶上时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有可能是原先的X区,现在改成印度风情街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顺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突然发现了一个好玩的刺青广告。

 

后来又向道外走,这才明白道里道外,都是火车道的道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道外有很大一片,就是哈尔滨的贫民窟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道外的感觉,跟道里完全不一样。乱,交通混乱,环境也不好,很嘈杂,而且尘土很多。很是让人郁闷。

好容易才走到了江边。这边的堤还处于设计施工阶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最后买了一串沙果的糖葫芦,上了松花江铁路桥。

 

看别人的博客,写到俄国的时候,总是一幅黑云压顶,而教堂却是颜色鲜亮的景象。想把自己的照片P成那个样子,却总也办不到。

后来才知道,那种景象的形成,与日落之前的阵雨是有关的。

以前偶妈总是说,瞧瞧人家俄国雨水多充沛,莫斯科夏天的时候每个傍晚都要下场雨。

这回在哈尔滨,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一切,先要从斯大林公园说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斯大林公园,其实是沿江的一条绿化带。转个弯,贴着兆麟公园的西墙,就是尚志大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兆麟公园外墙。哈尔滨的一些地名都挺有意思的,要琢磨一下。兆麟公园——李兆麟;尚志大街——赵尚志;一曼街——赵一曼……什么的,感觉特别亲切,似乎这些英雄人物真的就活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开始了,罗刹的天空。上面是黑黑的,只有地平线处,才有耀眼的金色光芒。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看见圣索菲亚了没?就窝在那个角落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远远地看到,圣索菲亚上的阴云。落日照得镀金的十字架闪闪发亮。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迎着日光,颜色鲜亮的有些不正常。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最后的日光。

 

第二天,依然在尚志大街扫街。由于是星期六,人明显地多了起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禁止乱扔果皮纸屑,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忘记都禁止什么了,只记得钢的牌牌,在地上晃出了个影子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多古老的消防栓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然后,一如既往地,被殖民的混搭风格雷到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真无语了——在萨格勒布市区边上的某个旧房子上,布置得带有罗马尼亚味的阳台……晕!

(关于克罗地亚内陆部分的照片可见《彼岸花》中的《马扎尔篇—燕脂紫》,包括萨格勒布瓦拉日丁;关于罗马尼亚的照片请见《喀尔巴阡山的黄玫瑰》中《布加勒斯特-爬上窗的白蔷薇》和《康斯坦扎-鱼龙潜跃水成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个幌子,似乎是哈尔滨清真店的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