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华年已惘然——李商隐《锦瑟》赏析
(2010-04-07 11:37:11)
标签:
锦瑟华年李商隐蒙太奇文化 |
分类: 诗解唐诗100首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是将杜甫的句法、韩愈的文法、李贺的辞藻融于一身的晚唐大家,他的诗(尤其是写爱情的七律)构思新奇,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人称“西昆体”,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在诗坛独树一帜的玉溪生在仕途上却一点也不顺利:二十六岁时,他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851),诗人去东川(今四川三台,治梓州)节度使幕府前,妻子王氏病故,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855)冬,梓州幕府罢,诗人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二年(858),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在这一年年底,年仅四十六岁的诗人就病逝了。
仕途困顿的失意、晚年丧妻的沉痛、一生漂泊的凄凉、华年不再的失落、崇高理想的幻灭、美好爱情的虚渺……种种复杂的情绪在诗人心中纠结,催生出这道千古难解的“诗迷”:钟情者从中伤痛爱情,漂泊者从中愁怀故乡,不幸者从中感到彻骨的悲凉,诗家从中鉴出无限诗心,凡夫从中读出连绵美意……“一篇《锦瑟》难人解”(清·王渔洋《论诗绝句》),愚生斗胆蠡测之——
“锦瑟啊,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弦弦柱柱,都令我追忆起美好的华年。人生的变幻,有如庄生梦蝶般迷茫;心中的隐痛,有杜鹃啼春般哀伤。沧海月寒,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日暖,温润美玉俱生烟。这万般的情思与感慨,岂待今日回想怅恨?在当时,就早已令人不胜惘然了……”
诗人首联起兴,点明题旨:“锦瑟”,一种华美的古琴;“无端”,没来由的;“柱”,琴弦的支柱;“华年”,美好的年华。锦瑟啊锦瑟,你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呢?你可知道,你每一条弦上的乐音都会勾起我对华年盛事的回忆?在诗人看似不近情理的责怪中,“思华年”情绪的交错纷乱形象而出。华年似“锦”,美不胜忆;思意如“瑟”,弦多音繁。教人从何“思”起呢?然而,有考据家说唐时的瑟只有二十五弦,“无端五十弦”是因为“断弦”了,所以此诗是悼亡妻之作;还有文史家说“五十弦”暗合诗人的岁数,所以此诗是自伤身世之作;还有多情者说“锦瑟”是令狐家青衣(婢奴)的名字,所以此诗是爱情诗;更有人以此诗被诗人置于自编诗集之首,而断言是自题的诗序;……其实,诗人之所以精心选用外表华丽、弦多音繁的瑟琴来兴起全篇,只是因为他此时心中已有了堆积一生的诸多情感,如果李义山是西方人,他一定会选取八十八个键的钢琴!所以,过于坐实字面意义的解读,都是机械而片面的。此联的关键其实就只在“思华年”上,连诗人自己最后都说“已惘然”了,我们又何必非要一一落实呢?更何况,悼亡、自伤、暗恋、序诗等等意思,不都囊括在“思华年”三字之中吗?
颔联用典,寄托哀凄之情:“庄生”,庄周;“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庄周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望帝”,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暮春而鸣,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怀念。对一般仕途失意的文人而言,闲居乡间正是他们向往的事,过一种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像庄子一样自在逍遥,不是很快活吗?但对诗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反而更令他哀伤。因为他不是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庄周,而是“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志向远大的儒家义山!兼济天下之志未竟,怎能独善其身?“庄生梦蝶”的典故,正是诗人对理想和现实充满迷茫的体现,仕途戛然而止的失落、一生困顿失意的冤愤、自我身份的迷失、晚境的寂寞凄凉,都凝结在一个“迷”字之中;“望帝化鸟”的典故,仿佛使人听到了杜鹃泣血的哀声和锦瑟繁弦的凄音,诗人对盛世华年的伤感怀念,对国势衰微的痛惜忧思,以及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国深情,全托寄于一片“春心”之上。上典主身世迷惘之凄,下典重盛世难再之哀,二典齐出,伤己忧国之情更显哀婉,凄恻动人。
颈联象征,渲染迷离之意:“沧海”,青色的大海;“珠有泪”,《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玉生烟”,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在日光照耀下蒸腾。诗人紧承上联哀婉凄恻的意绪,以心象熔铸物象,借美好的神话传说来呈现出一幅高旷皓净、凄幽朦胧、虚幻迷离的图景:月出沧海,像天上的明珠遗落海上;鲛人泣泪,颗颗成珠,在水中闪着熠熠的光辉。日照蓝田,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蒸腾,远远望去,宛若缥缈仙境。诗人想象绮丽,手法高妙,犹如电影的“蒙太奇”一般,将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华与珠光交映,水波同泪珠共辉,暖日煦照,良玉生烟等一系列画面叠化而成统一的、异乎寻常的一个图景。而这种光怪陆离、虚幻迷离的景象,正是诗人复杂难言的怅惘之情的真实写照。都知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很难,殊不知“状难言之‘心景’如在目前”更难!此外,诗人在画面中还包含着深远的象征意义:“珠玉”历来是才德非凡、志趣高远之人的象征,“沧海遗珠”、“珠有泪”和“玉生烟”都体现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这是诗人的自况,更是天下所有失意人共有的遭遇。在朦胧迷离的意境中,诗人内心深处那声怅惘哀惋的叹息,你听到了吗?
尾联呼应,慨然作结:“可待”,岂待;“惘然”,模糊不清、怅然若失的样子,与“无端”呼应。
诗人用“成追忆”与“思华年”呼应,用“此情”总括所抒之情,前面所有的物象、心象仿佛一个个画面重叠、累积,上面又弥漫着一层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思之雾,连诗人自己也觉得似隐似现,难以捉摸。
所以只能慨然长叹:此种情怀,在当时就早已经怅惘难遣了,今朝再去追忆,又能如何呢?怅惘苦痛之情,溢于言表。从“可待”的反问里,从“只是”的无奈中,我们体会到了垂暮诗人的那份沧桑与悲凉。至于他究竟何所思,何所忆,何所迷,何所泪,何所惘……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或许,诗人当时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全诗因情设景,境由心造;诗人把一切交待、叙述、说明都舍去,几乎只剩下朦胧的图像、层叠的画面;意境凄美朦胧、玄幻迷离;情感深婉、蕴藉无限。犹如渺渺云烟,令人浮想翩翩;又如华丽迷宫,让人沉醉流连。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它既朦胧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激起人们欣赏探究兴趣的原因吧!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诠释《锦瑟》的文章多达一百五十余篇,解释多达四十余种,而且还不断有人在进行新的探索。噫!一篇锦瑟千古谜,谁解义山其中意?管窥蠡测抒己见,晦涩只因蒙太奇!
余试以诗解之曰:
锦瑟华年已惘然,庄生望帝两难全。
蝴蝶杜鹃迷愁绪,晓梦春心托残年。
蓝田沧海承日月,暖玉明珠生泪烟。
此情无端成追忆,悲思绕就五十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首联起兴,点明题旨:“锦瑟”,一种华美的古琴;“无端”,没来由的;“柱”,琴弦的支柱;“华年”,美好的年华。锦瑟啊锦瑟,你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呢?你可知道,你每一条弦上的乐音都会勾起我对华年盛事的回忆?在诗人看似不近情理的责怪中,“思华年”情绪的交错纷乱形象而出。华年似“锦”,美不胜忆;思意如“瑟”,弦多音繁。教人从何“思”起呢?然而,有考据家说唐时的瑟只有二十五弦,“无端五十弦”是因为“断弦”了,所以此诗是悼亡妻之作;还有文史家说“五十弦”暗合诗人的岁数,所以此诗是自伤身世之作;还有多情者说“锦瑟”是令狐家青衣(婢奴)的名字,所以此诗是爱情诗;更有人以此诗被诗人置于自编诗集之首,而断言是自题的诗序;……其实,诗人之所以精心选用外表华丽、弦多音繁的瑟琴来兴起全篇,只是因为他此时心中已有了堆积一生的诸多情感,如果李义山是西方人,他一定会选取八十八个键的钢琴!所以,过于坐实字面意义的解读,都是机械而片面的。此联的关键其实就只在“思华年”上,连诗人自己最后都说“已惘然”了,我们又何必非要一一落实呢?更何况,悼亡、自伤、暗恋、序诗等等意思,不都囊括在“思华年”三字之中吗?
锦瑟华年已惘然,庄生望帝两难全。
蝴蝶杜鹃迷愁绪,晓梦春心托残年。
蓝田沧海承日月,暖玉明珠生泪烟。
此情无端成追忆,悲思绕就五十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