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2015-05-26 09:15:33)
标签:

新城

郊区化

田园

郊区

副中心

分类: 地产观点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新城是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与外界交换的行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市功能的不同,目前国际上的新城模式大致分为6种。

  1、田园新城:主要指以国家立法为基准,政府主导下由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城。

  田园新城模式出现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二战后城市住房紧缺和普遍的住房条件恶劣。这类新城是由官方为主的开发机构,即由新城开发公司统一规划和实施开发的。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址的选定、提供资金以及处理与开发公司的关系等方面。田园新城必须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且选用地价较低的农业用地,而不允许选用建成区边缘地带的土地。田园新城开发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且开发公司拥有土地出售、转让、租用等权利。

田园新城模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的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居住平均密度为75/公顷;且住宅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各个邻里有各自的中心,并有大片绿地相隔;居住区和工业区等功能分区较明显;道路网一般由环路和放射性道路结合组成。由于密度太低,建筑分散,第一代田园新城较缺少城市生活氛围,且人口规模偏小,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或运营困难。

案例:英国Stevenege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第二代田园新城的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建筑密度较高,特更多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但功能分区不明显,淡化了邻里概念。第二代新城综合考虑了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并考虑了私人小汽车的增长,道路交通处理较为复杂。但由于过分依赖新城中心区,第二代新城的未来拓展变得非常困难。

案例:英国Cumbernauld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第三代的田园新城规模相比第二代又有了扩大,设施配套也进一步完善,独立性强,不仅仅作为中心城郊外的居住区,还预留了大量土地,为今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2、边缘新城:边缘新城是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而形成的。

  在人口郊区化的1920-1950年,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得郊区开发不再沿铁路线分布,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郊区住宅迅速膨胀,这批人住在郊区,白天进城上班,大都市郊区涌现大批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这就是第一代的边缘新城。

  第二代的缘边新城,是制造业郊区化的1950-1970年期间出现的。这一阶段出现了产业郊区化热潮,制造业、运输、仓储业等纷纷落户城郊,大都市周边大量的产业园、工业园等崛起,郊区本地就业趋势加强。以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代边缘新城的开发,也掀起了郊区化的另一个高潮。

  到了零售业郊区化的1970-1980年,第三代边缘新城出现了。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场所在郊区逐渐兴旺,住宅建设从分散型的高档住宅转变为中高层公寓,城市居民阶层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居民基本实现本地化就业,因而在大都市周边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新城镇。

  而自80年代以来,由于办公业的郊区化,也衍生出了第四代边缘新城。80年代以后,金融、贸易、保险等生产服务业出现郊区化迁移

  ,新兴的高科技科技产业在郊区蓬勃发展,传统城市中心及其郊区边缘城市共同构成的大都市圈因而逐步形成。

案例:美国哥伦比亚新城、里斯顿新城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3TOD新城:TOD全称为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交通导向开发。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属于密度偏高的开发,位于主要交通站点周边适宜步行的距离内,通称可以为步行者(也不排除驾车者)提供居住、就业和购物的机会。TOD可能是新建或重建的一幢或几幢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和朝向适宜运输的用途。

  一个人愿意步行的距离决定了TOD的大致范围。这个距离大约为5分钟的步行路程,也就是400600米。在这个半径范围内,有125-250英亩的土地用于交通导向的开发,即可建立TOD新城。

例如:美国Orenco、日本多摩新镇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4、副中心新城:副中心新城的目的在于承担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以解决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减轻经济活动对城市造成的副面影响,它的发展与城市中心区域存在很强的依附关系。

  副中心新城新城需要有多方面的因素。1.优越的交通条件。副中心与城市核心区可以在空间上保持一定距离,但是一定要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保持与城市核心区域和其他区域的联系;2.政府支持。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划和配套政策来限制中心区的发展,从而达到削弱中心区竞争的优势,引导城市功能向副中心转移;3.由一个强势开发商统一执行一级开发。在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强势的一级开发公司介入,它需要与政府和私营企业保持关系,并负责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提供,规划设计和控制等;4.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通过公私合营等其他方式引入私人资本以降低政府的投入,缩短开发时间,保证开发目标的实现。并且规划和发展战略等有开发商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透明度和支持度。

案例:东京临海副中心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另外,还有产业新城和行政中心新城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城模式,如日本筑波科学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附近的尔湾社区。后者则是应政府需求所新建的,以政府和相关产业为主的,集居住、工作、生活为一体的新城模式,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来自地产人)

 

 

商业地产合作咨询:QQ:68725247 电话:400-096-1518 微信号:xiexie316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谢成龙商业地产机构”,微信号:xiechenglongagency或直接扫描“谢成龙商业地产机构”二维码。

全球6大新城模式发展进程与案例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