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给力标题”的启示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稿件 |
《人民日报》“给力标题”的启示
郭震海
11月10日,一向严肃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破天荒引用网络新词“给力”做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此标题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短短数日各家网站的评论就上了百万条。不少人为《人民日报》的头版编辑“担心”起来。比如凤凰卫视名嘴杨锦麟就在他的微博里发问,不知道编辑检查写起来是不是也“给力”。
“给力”一词和以前的“囧”等网络热词一样,原本只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徐翔解释说,它原是中国北方的土话,“给劲”、“带劲”的意思。还有一说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强烈刺激,让人精神振奋。
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说“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在公司,职员们私下议论公司涨工资时,人们往往说“真给力啊!”一向严肃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用网络热词,确实是第一次。
据报道说,《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作者——人民日报江苏分社副社长赵京安介绍,她的原稿标题是《“文化强省”看江苏》,文中并没有提及“给力”这个词。10日当天早上,看到见报的这个“给力”标题,这位资深的记者坦称自己也感到惊讶。“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发行量240万份,是全国第一大报、全球十大报纸之一。虽然我之前就接触过‘给力’这个网络用词,但从没想过把它用在稿子里。”赵京安说,“给力”这个词若出现在《人民日报》第6版以后的专副刊版面上,可能她不会觉得惊讶,如今竟出现在要闻版,而且是头版头条,这是她怎么也没想到的。
许多网友也是同用一个词“没有想到”。笔者在党报多年,做过编辑、当过记者,一个网络新词如果拿捏不准,别说用到标题了,就是文中也不敢出现,否则就会挨“批”。《人民日报》确实是开了党报的先河。据报道说原来“给力标题”的诞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作者的原标题《“文化强省”看江苏》顺利通过编辑流程的前两关,到了总编部时,几个年轻的编辑共同想出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个题目,另外还拟了其他几个标题备选,究竟用哪个更好,大家都不确定,最后,由值班老总拍板敲定最后的标题。
“人民日报微笑了”;“谁说人民日报老了”……近八成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用“亲密”的方式给予肯定,而认同率最多的一句评语就是那句:“《人民日报》很给力!”标题也被广大网友称为“2010年最给力的标题”!报道说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小冰特意收藏了人民日报这一天的报纸。他说,“近年来,国家对网络事物、网民群体、网上舆论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网络热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正是党报亲近网民、对民意‘给力’的侧面反映和真实体现。”
有人说“给力”一般用作形容词或感叹词,“给力文化强省”用成动词,语法不通。对此人民日报总编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篇文章的大标题并未出错,“给力”用作动词也没有不恰当的地方。有人担心《人民日报》的头版编辑会因此受“处分”。对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何炜在自己微博中幽默地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这里的“神马”和“浮云”都是网络词汇。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在首页发表文章《“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引人深思》。文章指出,11月9日,《人民日报》刚刚报道“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必备功课”。第二天就使用“给力”做标题,是对这篇报道的最好解读。
不管争议如何,《人民日报》敢第一个“吃螃蟹”,头版头条用网络热词,至少给我们发出两个信号:其一,我们的传统媒体也该思考与时俱进了,板着面孔办报已经属于过去。网络热词也绝非一夜间堂皇进入党报的显著位置,整个外部的环境、周围的土壤早就发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其二,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主动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词汇。事实上,除了“给力”外,如“神马”、“浮云”等这些最新网络热词,早就被传统媒体悄悄用了。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朱强所言,“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修正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人们不需要莫名惊诧。”他举例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但它的《风》这部分,就是完全来自民间的土风、风谣。
《人民日报》头条“给力标题”是信号,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