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记忆

(2010-07-23 18:42: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记事

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
(2010年7月23日《山西日报》)

文/郭震海

乡村是宁静的,过去的乡村供销社又是不安分的。油盐酱醋,针线百货,价格的涨与落仿佛一条条无形的丝线,总会不偏不斜牢牢地牵住每一位农人的心。在那段早已逝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乡村人离不开供销社。

所有乡村的供销社在乡村都会占据最好的位置,就如闹市中最繁荣的商业街,这里的繁荣又是独特的。夏天的傍晚,闲散下来的农人总爱聚集在供销社门前,“一”字排开坐在石头上闲聊,扯开的嗓门就如争吵般地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柴米油盐,甚至邻里隐私,就如崔家的媳妇做了手术又突然生了一个小子等,有时他们也会争吵,为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儿争得面红耳赤,受了委屈的人就会去寻着话找源头,往往是越找越乱,最后又会不了了之。

乡村供销社的售货员有时要比村长有威力,但挨的“背后骂”也比常人多一些。就比如盐涨了,醋不酸了,都会遭到农人“背后骂”,仿佛这售货员就是纺线、生产食盐、酿造醋的人。曾在供销社最红火的时期,一位大学生分配到了供销系统,要知道当时供销社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单位。大学生到最基层的乡村供销社当了售货员。谁知几天后一个壮实的小伙子气得直哭鼻子,总是说:“这村里的人都怎么了?一个个就像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亲起来亲得死去活来,骂起来骂得难以接受”。村里的一位老师说:“最真诚不过乡村人,你想吃啥喝啥,只要他们有,总会双手为你捧上,但他们最不愿听到的就是物价上涨,哪怕是涨了一分钱,因为他们每赚一分钱都要流几身汗,也只有他们才最懂得花钱比割肉疼的道理”。后来小伙子不哭了,干脆如白糖涨了,只要他能承受得了就按原价出售,不足用自己的工资补。

后来,他要离开时乡亲们知道了这件事,整个乡村就如赶集似的,提着一篮篮鸡蛋的乡亲,甚至是背着整袋整袋土豆的老农“一”字排在路边等,小伙子被这场面震惊了,看着身边堆得如小山似的土特产,流下了激动的泪。如果将这些土特产全部换成钱,要比他一年的工资都要多,也就在那时他才真正明白:乡村人最朴实,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分得最清。

乡村的供销社其实就如一本无言的乡村日记,记录着乡村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如今富裕起来的农人开始涌向城里的商城,甚至在乡村许许多多的代销店就如一股新生的强音,挤的曾经热闹的供销社步步后退。惟有门口那一排排摆成“一”字形的石头依然如故,并且发着亮晶晶的光,因为那是特有的布衣久坐后才打磨成的模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