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958年的“幽默”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发表留存 |
《三晋都市报》杂文专栏
1958年的“幽默”
(6月29日《三晋都市报》)
□郭震海
有资料记载说,1958年,阳城县人民没有经过任何专家设计,用土办法,从水村到佛沙村,修了一条铁路。这可是一件大事,太让人意外了。对于这件事情,我极不相信,但通过翻阅许多资料,我发现确有此事。
据说,通车剪彩那一天,人山人海。不争气的是,因为路基、铺轨铺设不合格等原因,车轮有的卧地,有的腾空,火车走着走着就脱了轨。这时,参加剪彩和祝贺的人员急忙上去推火车。作家赵树理当时也是推火车者之一,而且推得很卖力。
有人就把这个场面拍下来,想登在报上。照片出来后去征求赵树理的意见。照片说明是:作家关心新鲜事物。赵树理看后坚决拒绝上报。他信手拿起笔,在照片背后写了两首小诗。第一首:东村有人放卫星,西村有人发火箭。老夫屈才无用处,水佛路上推火车。另一首:牛皮既然有人吹,火车何尝无人推?阳城自古多奇才,填补空白该靠谁?
诗中的“填补空白”就是指“垒太行山”,因为当时民间流传有“牛皮不是人吹的,火车不是人推的,太行山不是人垒的”之说。赵树理的意思是,既然有人吹牛皮了,有人推火车了,那么太行山该靠谁来垒呢?过去有一些文章记载这件事时,常以《风趣的农民作家赵树理》为题出现,但是,这难道仅仅是作家的风趣吗?我说不清楚。
后来,当地召开了一次“文艺放卫星动员大会”,领导在大会上讲话,要求各社员要在第二年(1959年)每人创作100篇作品,放个文艺大卫星。领导讲完话后,接着是赵树理讲话。老赵没有办法,就说实话:“群众创作运动有必要搞,但不能硬派任务。创作要有灵感,没灵感怎么创作?”领导没有理睬赵树理的意见,仍然强调:人人突破100篇,大放文艺卫星。接下来,为响应号召,当地干脆大停工一天,全体社员每人作诗一首,记工10分,到期不交诗者,倒扣工10分,食堂不给饭吃。
不记工社员倒不在乎,食堂不给饭吃就受不了了。人以食为本,饿肚最难受。无奈,社员们只好东抄西摘地作起“诗”来——当时有许多社员连字都不认识。过了几天,有关人员就给老赵送来一包袱诗,说这全是社员写的,让他审阅后出本诗集。
老赵很认真地读起来,他确实也想从中发现一些好诗。然而,越读越使他啼笑皆非。有一首诗是:床前明月光,全家上山岗,抬头看星星,低头就炼钢。还有一首是:太行太岳起仓黄,百万大军翻柜箱,砸锅摔碗收生铁,宜将剩勇来炼钢。其中有一位78岁的老太太写了这样一首诗:我喂母鸡放卫星,一鸡一天生仨蛋。我说恐怕不可能,娃说思想提高了鸡一天就下5个蛋!赵树理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去找领导,把一堆“诗”往桌子上一放说:“你看看吧,我觉得恐怕连个‘起火’也难放。”
50多年过去了,今天再来读赵树理这些轶事,读到的或许是风趣,或许是幽默。但真实的历史永远不是故事,至少我们不应该忘记,1958年,在中国的大地上确实发生过一场“放卫星”运动,那是一段“丑陋”的历史,更是一次真实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