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何以爱“折腾”?

标签:
杂谈 |
记者博客
官员何以爱“折腾”?
(刊发于5月27日《三晋都市报》)
何谓“折腾”?冰心先生在《我的学生》里说:“门都向外开,窗户一扇都关不上!拆了又安,安了又拆,折腾了几十回。”这里“折腾”是翻来倒去、改来改去的意思。据说这“折腾”两个字让老外也着实费过一番脑筋,翻译不出来。
“折腾”到底是什么?相信国人对这个词认识很深刻,上世纪的“文革”,就是一场“折腾”,种粮“放卫星”,到处土锅炉,“钢花”四溅,工人无法稳稳当当做工,农民不能踏踏实实种地,学生无法安安心心读书,知识分子不能兢兢业业司职……
穷“折腾”误国,富“折腾”同样害民。近来就有两件“折腾”的事,听来颇耐人寻味。
一件是云南大理市因公路扩建,拆掉一段重点文物龙首关唐代城墙,破坏面积达12350平方米。另一件是河北正定县计划花3亿元修复一段古城墙,目前正在筹措资金。呜呼,一边是拆“古”,一边是复“古”;一边是真文物在“GDP崇拜”下灰飞烟灭,一边是人造景观在利益驱动下横空出世。
报道说,大理市的拆“古”,相关负责人有自己的说法:因为要修路,要发展经济,“没有办法”,“绕不过去”,只能毁坏文物。正定县的复“古”,也有自己的理由:为了“逐步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基础”。
与其斥巨资把古城墙变成一个现代的人造景观,为什么不拿这笔钱对现存的城墙进行维护呢?这不是瞎折腾吗?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折腾可谓国人之天性,川剧的“变脸”绝技经常出现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好端端的建筑刚完工,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大型广场刚铺设完,就传来改建的指令;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遗址不去维护,却要投巨资建人造景观,动辄就是“世界第一”、“全国领先”,一出手就是“亚洲之最”、“一百年不落后”,不惜把古民居当做垃圾拆个精光,把百年树木视为柴火砍个干净……
一些地方官员打着发展文化旅游、振兴地方经济的幌子,大肆制造假文物、假文化,搞起“工程”来干劲百倍,没有文化,就“找”文化、“挖”文化、“造”文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牛郎织女、各路大仙等都有了“故里”,甚至因为一个“西门庆”,能让三地争得面红耳赤,真正的文物却被“冷”在一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公众希望保留城市中的古建筑,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正遭遇被拆除的命运。
官员为什么爱折腾?其实无论是破坏者,还是争夺者,借用《人民日报》(5月21日《真文物遭殃假古董吃香》)一则评论里的话说:“这里面既有对文物保护的无知,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领导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算计。文物保护往往只需要投入,并不能给个人或者小团体带来什么直接的物质回报;相反,毁文物搞开发,或者把真文物改造成假古董,则可能在大兴土木的过程中博取名声,捞到好处。”
或许,这才是一些官员爱“折腾”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