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老家在沦陷

(2010-03-24 18:21: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工作生活
我们的老家在沦陷
(摘自《家人》杂志2010年01月刊)
我们的老家在沦陷商界导读老家、故乡、乡愁……这些字眼和情愫似乎与生俱来,伴随每个人一生。它放任灵魂栖息,代代积累延续,以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印记着我们的生命轨迹。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老家,也在消弭我们的老家意识。文/《家人》记者  谢豪英 范佳丽
  家这个词,总是在特殊的时刻,深深地牵引着人们。
年底,乡愁涌动。几乎所有在外的游子都归心似箭。每一年,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成群结队的人背着包袱,满脸风霜,却又满脸喜色,焦灼地排队、等待,一直持续到踏进家门口,所有的焦灼、牵挂、激动、悬想才石头落地。
   不经历漂泊的人,很难理解他们夜以继日、不顾一切往家赶的心情。事实上,多数人早已在异乡有了安定的生活,温暖的小家,他们千辛万苦往回赶的,是他们的老家。
每个人都有一个老家
   所谓老家,当然是相对“新家”而言。因为“新家”的形成多种多样——长大成人、组建小家、搬家、迁移……“老家”也因此有不同的涵义。因为成长,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位移,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老家。
但,每个人对老家的理解都不一样。
   在记者的走访中,七成以上的人心目中的老家是“父母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有的现在还在,有的已经消失或改变了。近两成受访者认为老家是原籍,即祖辈的家乡。这一部分受访者多为“60后”,受父辈影响,他们对祖辈的家乡,哪怕自己从未去过,都有一种很强的归宿感。例如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陆小刚,父母和自己在长沙出生长大,爷爷却是从山东逃荒来的,山东高密的一个小村庄,一直被一家人视为老家。还有一部分受访者的老家是指“故乡的家庭”。这部分人或许是常年在外经商、务工,已经在居住地有了相对稳定的家庭,但故乡的家仍然像风筝线一样牵扯着他们。大量春节期间返乡的民工潮,多属这类。
   更多的时候,“老家”的概念是混合的。有时候,它是自己出生的那个家;有时候,它指离开后的故乡;有时候,它是具体的家;有时候,它指一个城市……对在美国居住了20多年的陈文,“老家”就是这样的混合体。他在MSN上告诉记者,老家对于他,既是大洋彼岸的这个国家,也是这个国家的某个省,既是父母生活过的地方,也是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恰如有人所说,故乡只有一个,老家却可以有很多个。
   老家是一种精神需要
   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如此眷念老家。广州大学民俗学家马洁针认为,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家族传统的熏陶,中国人都十分看重故土和血缘关系,因此才有独特的故乡情结。
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章军博士表示,家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敏感带,它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归拢着中国传统的长幼亲情,形成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趋向。游子思归、落叶归根、衣锦还乡,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切、最浓郁、最真挚的一种情结。乡愁成为一种意向和图腾经久不衰地出现在文学艺术里。更口语化,更具象化的老家,承载了中国人对故乡的所有情感。
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老家更重要的是精神价值。
   在采访中,很多人说起老家,都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山西作家郭震海说:“很难用言语表达。经常梦见老家,一回去,心就异常平静,异常坦然和踏实。”
   2009年11月,跳楼身亡的著名歌手陈琳,骨灰运回老家重庆安葬。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陈妈妈,像从前一样,无条件地接纳女儿以这种方式归来。叶落归根,无论是陈琳这样悲情的形式,还是年迈游子荣归故里的欢快行板,老家,都报以同样沉默而博大的胸怀。
   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是影响人的气质、性格等心理指标的最关键时期。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有一个调查表明,儿时朋友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这恰恰是在老家完成的,当时的家庭环境、儿时友伴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毫不夸张地说,一方水土一方人,老家养育了每一个人。传统文化里不忘本的思想,决定了老家在人们心中不可抹杀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