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土”

标签:
鹅卵石西服一块谚语崭新文化 |
分类: 散文记事 |
沉默是“土”
文/郭震海
一
1985年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领取文学奖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这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由于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所以人类始终做不到真正的自我超越。但是人类不能停止思考。
我很感谢上帝给予我“思考”,如果我一思考,上帝就嘲笑的话,我情愿在上帝的“嘲笑”声中活着。因为喜欢思考,不喜欢沉默。“沉默是金”谁说的?如果人类都保持着“金”一般的沉默,没有争论、没有交流,甚至没有语言,何来发展?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无论是爆发还是死亡,那都不再是沉默。所以沉默是“土”不是“金”。
二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篇文章中说:“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在90%平淡中度过。”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把一个又一个平淡的日子连结起来的。当我们站立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蓦然回首,就象站在古老的渡船上,回望遥远天际的江流,有欣喜又有惊讶,每一个日出月落,平淡的风、平淡的雨、平淡的林中散步、平淡的岗位拼搏、一声嘹亮的放歌、一次喜悦的朋友相聚、甚至行走在大街忍受着拥挤与吵嚷……一切都仿佛是那么令人陶醉,那么鲜美。那一个个平淡的昨天,就象被镀上了迷迷朦朦的光晕,美丽而娇艳。
三
去年的一个星期天,逛了大半天的商场,选了又选买了一身西服。不巧的是,就在第二天中午,刚穿着上班,一支烟没抽完,在崭新的西服前襟上烧了一个洞。一时间稿子也没劲写了。一上午看着那个小洞仿佛像是一只睁开的眼睛,心里好生遗憾,本来一身崭新的西服,刚穿上就烧了一个洞。后来一位朋友对我说,通过这个小洞足可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假如你是一个乐观者,一定会说烧了就烧了吧,事已成局,每天看到的很可能不再是西服上的这个小洞,而是这身崭新的西服。假如你是一个悲观者会因为不小心烧了这个小小的洞而一直遗憾在心,每天看到的不是这身西服,而是这个小洞。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有些人整天既开心又快乐,而有些人却时常悲观失望,这并不是说明外在世界对人有所不同,而是各人处世的心态不同,就比如西服上烧上的这个小小的洞。事实上,世界上好多事物,人们的眼睛往往看不到全部,只是看到自己想寻求的东西,而且人与人之间寻求的东西各有不同,所以同样的一年事物,就会产生乐观与悲观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
四
孩童时代,村边有条小河,每到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我都会与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哼着从妈妈嘴角学来的儿歌,手拉手到河滩上捡鹅卵石,一块块饱受水流冲击,滑圆如卵的石子,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几分梦幻、几分情趣。走出校门的时候,老师曾送给我这样一句话:“鹅卵石的价值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圆滑,而是在于它饱受水流冲击而更加坚韧。”那时候的我,并未真正知晓其深意,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偶乐回趟家,沿着河边散步,重新弯腰捡起一块鹅卵石,梦一般遐想,便多了几分深沉。再次忆起老师的话,才懂得—块块鹅卵石,是抗争之后的结晶!
其实我们都曾是一块顽石,从呱呱落地便开始在生命的海洋中饱受冲击,纵然棱角分明,却难逃“洗礼”,生命也会因此而更加美丽,饱受世事的冲击而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