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久违了的感动

(2009-08-14 23:59:25)
标签:

一个都不能少

校舍

黄土地

二年级学生

张慧科

文化

分类: 散文记事

 此文为《山西日报》之约,配合专题“60年60部优秀影片”。

久违了的感动

久违了的感动

文/郭震海

(已发表于2009年8月21《山西日报》)

如梭的岁月,行色匆匆。仿佛已经过去了许久,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就如一串叮当作响的风铃,始终挂在记忆的天空。历经岁月的洗炼,至今难以忘怀。

简陋的校舍,破旧的课桌,发黄的土路,舍不得遗弃的粉笔头,还有那个纯真、善良,似乎有点倔强的“小老师”。红扑扑的脸蛋配着一件褪了色的碎花上衣,携带着黄土地独特的印记。为了遵守一个临时带课老师的诺言,她追着进城的拖拉机跑了足足有几公里,在镜头前,一声声呼唤“张慧科,你在哪里呀”,这个只有13岁的“小老师”呼唤的不仅仅是遵守承诺,实质上是在呼唤人性、良知,呼唤人人受教育的权利。我作为一个从乡村,踏着黄土地走出来的孩子,被那声声呼唤深深地震撼,那呼唤带给我的远远超越了感动。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和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孩子们一样也是从那简陋的校舍里走出来的。没有亮堂的校舍,没有漂亮的课桌。记得我在村子里上学的时候,缺少老师,村长就临时在村中挑选上过几天学的人来代替,低廉的工资,被选上的老师种地喂猪捎带教书。值得幸运的是曾经的乡村也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无数有梦的孩子圆了梦,包括我。

记得1999年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全国上映后不久,在一个大山深处,我到一所小学去探望一位老师,他和《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小老师”一样,也是“临时”带课。这一“临时”就是17年,青丝被岁月洗礼成灰白,三尺讲台坚守着一个承诺。他的家在山下,他告诉我,为了山上的孩子,自己 3个多月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次,他回家转了一趟,临走时11岁的儿子含着泪水塞给他一张小纸条,当他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俩感情这么深,你可知道我的心,不知何时再见面,爸爸你快回来吧!”他看了纸条后就哭了。

我到学校的当天,他正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一块破旧的黑板上写着一组生词:“中国、平原、大米”二年级学生随着他的领读正在大声念着“中———国,平———原,大———米”,那声音透过教室的窗户回荡在山上。课后我问孩子们:“平原是什么?”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怯生生地告诉我:“叔叔,平原就是很大很大的地,比天都大。”他说完用一对大眼睛使劲盯着我,那眼里流露出的是纯真,是朴实,更是渴望,无数次我都会在不经意中想到那双渴望的眼神。

后来,那位坚守在山上的老师转正了,成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山上也有了漂亮的寄宿制学校,他通过电话很兴奋地告诉我这个消息时一直在重复着一句话:“你来吧,你来看看吧!”我手握听筒,感受到电话另一端的激动。我再次上山后,他正在操场上给学生们上音乐课,优美的旋律中,他簇拥在“花朵”丛中,笑得就像一朵花似的。

音乐课后,在教室里一位和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张慧科长得很相似的小男孩,突然跑到我面前说:“叔叔,我会写粉笔字!”我说:“好啊,写几个给叔叔看看!”他听了高兴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掂着小脚尖在黑板的一角一笔一划地写下了“祖国万岁”几个字时,我的心底突然产生一种真实的、久违了的感动,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