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小文被当作教学范文赏评

(2009-03-27 00:31:18)
标签:

环境描写

波莉安娜

闰土

记叙文

鲁镇

文化

分类: 工作生活

一篇小文被当作教学范文赏评

文/郭震海

一篇小文被当作教学范文赏评

爱写点小文,拙作也被一些刊物转载不少,比如《作家文摘报》《杂文选刊》《杂文月刊》《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同时也收录了一些选集,说真的从来没有脸红心跳过。近日一位文友来电告知他在报刊上无意看到我的一篇小文被当作教学范文赏评,并且和美国著名童话作家埃莉诺·霍奇曼·波特(EleanorHodgemanPorter)列在一起,我听后很不相信,上网查询才知是一篇发表在《作文指导报》的《记叙类文体生动法之“以描代叙”法》一文,文章作者是:李凤元、黄莉,确实引用了我的小文《父亲与儿子》,同时也引用了埃莉诺·霍奇曼·波特的作品。

埃莉诺·霍奇曼·波特我是知道的,这位女作家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小镇,年轻时曾是当地有名的歌手;1901年放弃歌唱生涯正式开始写作,1913年创造出了她最为成功、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人物:波莉安娜。波特后来还创作了一部《波莉安娜》的续集,取名为《波莉安娜长大了》,同样引起轰动。波特的其他作品还有《比利小姐》、《比利小姐的决定》、《潮转》等,这确实让我脸红心跳,有点紧张。新闻是我的职业,每天睁开两眼想的最多的就是“本报讯”,偶尔发点小感慨,写点小文也只是业余,能被当做教学范文服务下一代,确实感觉到了从没有过的紧张,这让我更加懂得自己手敲键盘时的重量,无疑是给我懒散的心态来了一鞭,我查询了作者李凤元,是广西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很感谢这位陌生的远方语文教师,你的引用给了添了写作责任意识和努力的动力。

 

 

记叙类文体生动法之“以描代叙”法

摘自《作文指导报》

记叙类文体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近年来流行的话题作文、题意作文,多为体裁自选,从阅卷的实际结果看,写记叙类文体容易拿高分。但是有些同学写记叙文只会干巴的叙述,不善生动的描写,写出的文章没有什么感染力,读之味同嚼腊。在日常记叙文的写作中,同学们最大的误区便是以叙述代替描写。历年高考作文中也都有一些素材较好,角度较新的文章,却因为叙述干巴,缺乏生动传神的描写而被判低分。

实际上,记叙类文体要写出事物的美,要用形象去感染读者,要想符合“生动形象”“形象丰满”的考纲要求,不但离不开描写的使用,在合适的地方还要用描写代替叙述,从而使文章生动、感人。

描写对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来说,主要指肖像要神似,动作应传神,心理需真挚,语言必个性;对于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来说,则离不开场面描写;而对于所有的记叙文体来说,细节描写用的好,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我们介绍三种用描写代替叙述从而使文章生动的方法。

1、用镜头描写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很多同学交待故事情节的发展只用叙述。结果往往是啰里啰嗦一大堆还没能吸引和感染读者。相反,如果能用描写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就会生动起来了。例如,有一篇以《金牌路上的三次流泪》为题的学生习作是这样叙事的:

家里。

两张破床,一张旧桌子。床上躺着生病的妈妈,桌上放着几千元借款单;王庆根为妈妈煎药;跟父亲下地干活。

学校餐厅。

同学们吃着喷香的饭菜,王庆根啃着从家里带来的生山竽边吃边流泪。

南京选拔赛赛场。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王庆根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衣,冻得浑身打颤,一双脚冻得红萝卜似的露在外面。教授们感动了,纷纷送衣送钱。王庆根面对钱物,眼泪簌簌而下。

巴黎维莱特科学城会堂。

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区克闭幕式正在进行。大会主席宣告:“第五名金牌获得者——中国王庆根。”会场掌声雷动,王庆根走上领台奖,眼泪夺眶而出。

这里所用的叙事方法,就是直接描写了几个情景,用几幅生动具体的画面来表现主人公的奋斗历程,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叙述(主要是过渡),从而能更生动地表现王庆根在贫困中刻苦学习,获得金牌的奋斗历程,引起读者的共鸣。

2、用肖像描写展示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文如果一味的使用概括叙述,就会造成文章的干瘪空洞。例如,有的同学写母亲时,就给母亲戴了一大堆高帽:母亲特别勤劳,每天起早睡晚,忙这忙那。母亲生活也十分俭朴,虽然眼下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母亲从不乱花一分钱……这样写,虽然也能表现出母亲的某些特点,但是,这好象是在给母亲下定义,母亲的形象是公式化的,给人的印象也是不具体的。这时如果把概括的叙述具体化(即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代替概括的叙述),文章就会充实起来,人物的形象也会鲜活起来。

例如在小说《故乡》一文中,鲁迅先生就采用工笔描绘法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文字着意描写了闰土的灰黄的脸色、深深的皱纹、红肿的眼睛、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粗糙的手,通过与少年闰土的比较,形象的刻画出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的情形,也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再如《祝福》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并不是为了给人们展示三幅静止的人物的图片,而是为了通过对祥林嫂原本充满活力、勤劳善良,而变得呆滞、麻木像一个活死人来展示人物的不幸命运。

3、用环境描写突出、强化文章主题

作文中适当地进行环境描写,可以把事情交代得更清楚,使主题更突出。怎样运用环境描写呢?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记住“适当”二字,要明白环境描写主要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

《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在开头,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百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是在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例文一

父亲与儿子

郭震海

第一次

   水。院中央金色的的阳光下,放着一木盆清澈的水。是母亲费了好大气力,才从村边一口很深很深的井里一桶桶拨上来又挑回的,专门倒入木盆中晒在太阳下,等加温后用来洗衣服的一盆水。

   孩子。光着小屁股,赤着小脚丫,来到水盆旁,面向不远处正忙活的父亲大喊:“爸爸,我要跳进去!”

   父亲抬起头,看着儿子可爱而又天真的小模样,不忍心说“不”,便回答:“跳吧,我的好孩子,爸爸会扶你出来。”

   儿子高兴的跳进水盆,父亲扶儿子出来。

   第二次

   河。静静的山脚下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着。水不算深,但这足够这个村子里所有住户及牲畜饮用水的一条美丽的小河。

   孩子。已经学会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的孩子,来到小河边,面向不远处正在忙活的父亲大声喊:“爸爸,我要跳进去!”

   父亲抬起头,看着自己可爱的孩子,又看着美丽而又清澈的小河,犹豫了片刻,望了望四周无人,便回答:“你跳吧!我的好儿子,爸爸会扶你出来的。”

   孩子兴奋的跳进小河。父亲扶孩子出来。

   第三次

   海。波涛汹涌的大海,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翻滚着的大海。

   孩子,在父亲身边早已长大的孩子,来到海边,挡不住心中的喜悦,面向身后的父亲说:“爸爸,我要跳进去。”

   父亲听后猛的吃了惊,突然间意识到什么,但已经晚了,便大声喊道:“不,儿子!这是大海,爸爸没有能力扶你出来!”“不!我要跳,过去你为什么总能扶我出来?”

   儿子说着便纵身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简评:本文只用了三个镜头式描写就把儿子的性格发展与变化展示出来了。事例具体,人物生动可感。没有啰嗦的交代,没有繁琐的过渡,有的只是生活图景的真实再现,却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文二

波 莉 安 娜 来 了

[美] 埃莉诺•霍奇曼•波特

电报如期而至,上面说波莉安娜将于六月二十五号下午四点钟抵达贝尔丁士威镇。波莉小姐皱着眉读完电报,便爬上楼梯来到阁楼的这个小房间里。在她四下打量这屋子时,紧锁的眉头似乎始终也没能舒展开来。

   屋子里只有一张铺得还算齐整的小床,两把直背的椅子,一个脸盆架,一个没有镜子的穿衣柜,还有一张小桌子。天窗上没有挂那种通常压褶的窗帘,墙壁上也空空如也,连一幅装饰的画片也没有。阳光终日肆无忌惮地从屋顶直射进来,把整个小屋晒得活活像一只烤箱。因为没有窗帘,所有窗子都没有打开,一只硕大的苍蝇就在其中一扇玻璃窗上撞来撞去,焦躁不安地发出嗡嗡的声响,似乎也想赶快逃出这蒸笼一样的房间。

   波莉小姐打死那苍蝇,把它从窗口扔了下去(为了这个她才迫不得已把窗子拉开一道缝),又随手放正了一把椅子,这才皱着眉离开房间。

   “南希,”几分钟后,她站在厨房门口说道,“我在楼上波莉安娜小姐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只苍蝇,那窗子一定什么时候被人打开过。我已经派人来安装纱帘,不过在他们来之前我可希望你能一直把那些窗子关严。明天下午四点我甥女就要到了,你得去火车站接她一下,到时候我会叫蒂莫西驾马车带你过去。电报上说那孩子‘浅色头发,穿红格子花纹的棉布裙,戴一顶草帽’,我所知道的也只有这些,不过对你来说应该已经足够了。”

   “是的,小姐。可是——你——”

   波莉小姐显然已经听出南希想要说什么,因为她立刻就皱紧眉头,一字一顿地回答道:“是的,我自己并不去。我想应该没必要让我亲自去接她吧。你就照我说的做好了。”她说完就转身走开了。在波莉小姐看来,自己为外甥女安排的一切已经是足够齐备、足够妥当了。

      (节选)

   简评:波莉小姐是小女孩波莉安娜的亲姨妈。小女孩丧失父母、身无分文,只能来投靠姨妈生活。“波莉小姐皱着眉读完电报……紧锁的眉头似乎始终也没能舒展开来。”“波莉小姐……这才皱着眉离开房间。”“波莉小姐显然已经听出南希想要说什么,因为她立刻就皱紧眉头……”从以上对波莉小姐的肖像描写中,一个脾气怪戾而冷傲的,有点不近人情的,对自己的亲外甥女仅尽“责任”而无丝毫热心的老处女形象跃然纸上。本文第二段对小房间的描绘,是为了突出、强化主题,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小房间越是寒酸,越衬托出富有的波莉小姐的吝啬和对亲人的冷淡,并为下文表现波莉安娜的乐观精神埋下了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