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二题》在辽宁受评价
(2009-03-21 01:52:21)
标签:
《辽河》黄河滩二题民族性格苦难辽宁文化 |
《黄河滩二题》在辽宁受评价
2008年12月28日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的《报刊审读通报》(2008年第8期,总第26期)刊登了春林同志发表的——“《辽河》讴歌平民品性”一文,对《辽河》贴近读者,贴近百姓生活的办刊宗旨给予很高的评价。全文如下:
《辽河》一向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彰显他们的美好品性。
底层平民生活多有不幸与苦难: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处于弱势。然而,这种弱势地位和苦难境遇有时恰恰砥砺出他们的高贵品格。任新安《东风桥旅馆》(2008年第11期)主人公玉立一生先后遭遇包办婚姻、离家出逃、被卖、丈夫受伤失去男性功能、被亲戚骗去钱财、最后罹患有乳癌故去种种不幸,但她却始终懂得爱别人,爱她一切认识的人,对给她造成苦难的人,也有着一颗慈悲和宽容的心。在丈夫伤残之后,她也曾出轨,但却为此无尽的忏悔和自责。作品的高妙之处就是在描写这种出轨时,读者非但不觉得她的不道德,反而为她觉得庆幸:在她短暂、充满不幸的一生中,她总算有那么一小点微薄的幸福――那个男人也委实给予了她真情与帮助。玉兰这个人物,在中国当代女性人物形象画廊中应有一席之地。常君的《幸福指数》(2008年第7期)也是一篇典范之作:主人公们在极期简单而又十分繁重的日常生活中显露出来的却是一颗颗金子般的心。蒋文峰《凉风轻轻吹》(2008年第11期)写的亦是在苦难艰辛的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情,他们相濡以沫,初看浅显平淡,实为深厚蕴藉。平民有时正是依凭此种感情来克服磨难。郭震海《黄河滩二题》(2008年第12期)含作品两篇《杏花的爱情》以一枚假金戒指作为贯穿全篇的道具,写的却是普通农民杏花与冬生之间真正纯金一样的生死不渝的爱情;《芬芳的馍花》写并不富裕的刘婶婶如何以自已蒸的开化馍周济穷困者。无论是杏花抑或馍花,均是下层平民乃至贫民的心灵,都开放在黄河滩,开放在母亲河畔。我们由此似乎可以洞察作者创作这些作品的深意:抒写母亲河所养成育的民族性格。而这偌多美好的民族性格的承载者不是什么神仙皇帝,也不是什么伟人豪杰:由此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以及编者的平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