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算命把戏大揭密

(2009-03-04 02:09:34)
标签:

算命

占卜

占法

把戏

分文

推理法

签子

文化

分类: 胡说也说

算命把戏大揭密

 文/郭震海

算命把戏大揭密

坦白说,我在闲散时间也很喜欢看一些有关命运推理的书,在这里我不否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命运推理,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但很讨厌拿着算命当幌子去骗人钱财的人,尤其是在街头或公园里,摆个小八卦故弄玄虚的人,下列就是本人曾经深入了解之后总结出这些人最常用的几种骗术,虽说不够全面,今彻底将它揭穿,旨在提醒人们,切勿上当。
一、自吹自擂诱惑法。此法是算命相面者最为常用之术。他们一般都是自我吹捧,自我美化。如说自己的推算法乃祖传之术,并出示证据,多是一本发黄的旧书(这也是算命者常用道具之一)。并且说自己的爷爷曾给清朝某官员推算,招得喝彩;自己的父亲曾算过无数人,百算百准;更说自己的算法能知你未来、推你婚姻、算你子女、占你满堂。最终在你半信半疑之际达到骗钱目的。(此法多为走乡串户者用之)
二、找茬搭茬招揽法。此法多为车站、影院门口等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强,又较为集中之地的算命者之常用之术。就是在你等车、路过、等人的空余之际,他会手持八卦小旗,摇着签子筒(这又是算命者常用两种道具),故意上前搭茬:“占一卦吧,不灵分文不收,灵则随心给点。”边说边留意你的一言一行,如果你有将信将疑想算又害怕上当之时,他会很快抛出下一法。
三、未卦先送促占法。此法是算命者对将信将疑,想算而未动者之常用之术。他们一般会说:“分文不收,先送你几句听听,如灵你再算,不灵则不勉强。”接着便会针对你的言行、举止送你几句高大概括且又不着边际的话,如:“看你乃华盖之命,聪明敏捷过人,不久必能名登金榜,熬头独占。”或看你是有外出迹象,他又会说:“看你命带将星,出外做事,必能光门耀祖,争气子孙。”一般好奇者听后便挡不住诱惑随之答话,只要一开口,他便会大功告成。
四、抛出话题试探法。要说以上之法为算命者之诱占术,下列为进入占卦阶段之常用之术。抛出话题试探法,是在你占卦中,他会先问您生辰八字,然后故捻手指做推算状,并时不时问你一些问题。如看你有唉声叹气之样,他便会问你:“最近不太顺吧?”要知道这“不太顺”三字包括内容十分广泛,如你家庭的不顺、事业的不顺、婚姻的不顺等等都可归纳到“不太顺”三字。你答之他便会步步深入,并借题发挥,最后功成,此法百算百准,保你心服口服。
五、观颜预色洞察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乃人生之常事,多者会在不知不觉表现在脸上、身上。如失去亲人后心情低落,失恋后心灰意冷等,往往这些人又会轻而易举上算命者的当,算命者又会轻而易举观察出来,最后再用第四种方法便会大功告成。
六、美言美语赞扬法。此法多为算命者为得病者求生;为官者求进、失恋者求婚之人常用占术,多是尽力往好处说,不失时机信口夸耀你,最终使你高高兴兴地上当。
七、一叶蔽目迷惑法。此法为算命者,百用百成,百用不厌之术。如你的夫妻性格不和而常闹矛盾,去算之。他会问你与妻子各自的生肖,你说你属鼠,妻属马。他会说你们是婚姻不合,并说:“鼠配马一生波折。”这让你暂不解其意而信之,甚至有的终身难解,总认为自己是婚姻不合而闹之。
八、故弄玄妙威吓法。此法为算命者在推算过程中善用之术,他边观你的手相边问你的生辰,然后会吃惊地说:“不好!看来你今年有血光之灾。”在你吃惊的同时,他会随之展开详细说,吓你一通后说给你消灾引福,放下五十元钱保你平安无事。旁观者清,当局着迷,你保证会感激他,并且十分顺从地将钱掏出。
九、善抓弱点推理法。一般靠算命行骗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观察术,并且会在很短时间内便能测透你的心思,这主要是天长地久,看人多之缘故。更有甚者能很快,而且又很准确抓住你的一个致命弱点,比如你升官心切,你求婚心切等,然后借题推之,得到目的。
以上只是算命者最为常见的几种骗人之术,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以假乱真观心法、制造声势助占法等第,大多占卦者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多者不残故装残。为的就是留下一个小缺点,既能引起你的注意,又能勾起你的同情,再者万一有点差错对残疾人你更无奈,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而且算命者常用的道具除上述外,还有小石子、罗盘、算盘等等。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仍有不明者前去占卦呢?大多为下列十种人:
一、求官心切的人;二、急切求婚的人;三、遇事无主见的人;四、传统封建的人;五、闲着不事的人;六、成功心切的人;七、望子孙成才心切的人;八、好奇心切的人;九、生活不幸的人;十、欲望过高的人。
一个人活着有没有命运之说?答案是肯定的:有!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理想+信心+机遇。机遇是什么,机遇就是勤奋,而且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它属于每一个人

 

(本文曾发表于《记者观察》等多家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