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厚重的乡村史话

标签:
文化 |

接下来读了他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如《白云苍狗》、《浮草》、《家殇》、《传说》、《背景》等,知道他是《散文百家》杂志社主编,知道这个从部队走出来的“兵”,是个专业从事小说的人,后来又听说他到河北临城县挂职当上了副县长,总之关于他的消息一直没有断,原因是喜欢这个作家的文字。
发现贾兴安的散文集《村庄里的事物》是在无意之中,薄薄的只有200个页码的散文集,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仔细一读顿时不肯放下.一部大散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部厚重的乡村史话,波澜壮阔的场景,大气磅礴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笔法,平时一些司空见惯的如村落、小路、民居、民谣、水井、婚俗、古塔、开会、粪土等等在他的笔下变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真实起来,穿越历史、打量现实、引古论今都赋予了文化的灵魂,写得自然,写得亲切,写得纯朴,写得满含哲思。他站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与现实激烈碰撞交融的广阔背景之上,细致入微地审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
如《农具吟》,犁地、耙田、间苗、松土、浇水、收割、脱粒、储藏样样活儿都离不了农具。犁和镢头等这些平日里无言的工具在他笔下就成了文化,成了诗。不同时期的农具,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乡村文化,通过一件件小农具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乡村的演变,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感受到大地的温暖,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热土。如《百年婚俗》,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民国年间”、“解放前夕”、“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乡村婚俗的演变,不同阶段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政治氛围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婚俗在他的笔下成了历史演变的脉络。
《道路赋》中:“很久很久以来,乡间的道路没有一条是笔直的、顺畅的,它总是莫名其妙地胡乱拐弯、转向。”他通过一条乡间的小路,把我们带进沧桑巨变的民间。乡村一口不起眼的水井在他的笔下开口说话,一颗我们经常食用的鸡蛋在他的笔下有了哲理,静静的千年古塔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生机。如果说这是一部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厚重的乡村历史,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将我们带回遥远的过去,一行行文字让我们领略到乡土文化的厚重。如果说作者是在写散文,不如说作者是在记录和复原历史。正如作家关仁山说的:“贾兴安推出的大文化散文《村庄里的事物》,给我带来了欣喜。欣喜的原因是文本中独特的文化视角、大文化散文结构,现实与传统碰撞与融合的宽广景象以及乡村日常生活的冷静审视与感悟,都给我们带来阅读的愉快,带来对疼痛而美丽的乡土亲近与热情。不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你距离土地多么遥远,也不论你以为你今天的生活已经多么“现代化”,在精神的血脉和现实生活中,你都无法将自己与这乡土,与在乡土上耕耘的父老乡亲绝缘。乡土与村落是我们远离乡土的游子永远的精神慰藉。”
和贾兴安老师聊天是一种享受,读他的文字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一种温暖,一种来自大地的温暖,那是一个作家牢牢扎根泥土的产物,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闻到泥土的芳香,可以清楚地聆听到一株株庄稼拔节的声音。
前一篇:白连春,一个为“诗”而生的人
后一篇:莫名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