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的启示
(2013-12-11 08:35:44)
标签:
杂谈 |
近日读到“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说的是一个人想成为某个领域中的专家,必须保证一万小时的基本学习。说这话的人是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他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这一万小时是怎么计算来的?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话虽然是对“天才”的解释,但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它肩负着培育人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的素质提高,影响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过去我们曾经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时代发展到今天,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溪水,一溪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可是,有调查显示,教师不爱读书,尤其不爱读业务书的现象极为严重。究其原因,有一点说法就是没时间。受访者强调,一个老师每周上12~14节课,每天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1小时处理作业和有关学生的事情。如果是教毕业班,花在备课、做题、测验、批阅试卷上的时间会更多。如果再担任班主任,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偶发事件,进行家访等等。学校老师每天在校时间里,除了备课、开展校本教研等活动以外,是没有时间读其他书籍的。
教师的时间紧,工作量大是事实,但读点业务书的时间还不至于发展到没有的地步。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担任校长和辽宁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期间,还兼任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他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可以说比任何人都多,都大,要上课,要开会,要外出讲学,但他不忘读书学习,出版专著百余部。三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很多年前,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章节写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这么一件事:一个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请教这位历史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历史老师的回答,震耳发聩。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客观,却很少反思主观。一味地找借口为托词,为自己开脱“责任”,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一个教师要成为教育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就必须像这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时间从哪里来?一个“挤”,一个“钻”。有人算过这么一笔时间账,人的一生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吃饭娱乐,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才是在学习和工作。我们何不把吃饭、睡觉、娱乐的时间挤出一部分用来读书学习呢?
一个真正热爱读书学习的人,不管时间多紧,工作量多大,任务多繁忙,都不会忘记学习这件终身大事。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出各种办法,挤出时间来备课、上课、钻研业务,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反,一个庸庸碌碌、不思进取的人,他们总是在游戏人生中,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无聊的生活中。
有一段时间,我曾有过这种经历,上网、聊天,把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脑残”游戏中,工作没有起色,事业平平,教学成绩下滑。后来,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章后,才幡然醒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充分利用教课以外的时间,穿行在文字的夹缝里,和大师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有起色,先后摘录了数百万字的读书心得,撰写了百多篇教学随笔,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中发表作品近百篇,参与编写了20余套作文教辅丛书,并有多个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项,同时获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用天才家们锲而不舍、笔耕不辍的学习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为花的事业不遗余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给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