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子 曾皙

(2012-11-08 16:13:04)
标签:

杂谈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

  “ 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事?"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文言现象

  【注释】 侍:陪侍;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毋吾以也:以,认为。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

  对:回答;

  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摄:夹,箝。

  乎:于,在。

  师:军队;

  因:动词,继,接续,接着。

  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

  比及:等到了。

  且:连词,并且。

  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

  哂,微笑。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句末语气词。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站起身;

  撰: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

  既:副词,已经。

  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与:动词,赞成,同意。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为:治理。

  以:介词。靠,用。

  让:谦让。

  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疑问语气词。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通"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词类活用】

  可使足民(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端章甫(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礼服)(章甫,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礼帽)

  鼓瑟希(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

  风乎舞雩(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事,大事)

  【古今异义】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一词多义】

  如:如或知尔(假如)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方: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方圆)

二、曾字样曾皙

【原文】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翻译】

从前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一定有酒有肉;要把剩菜撤走的时候,一定问要拿给谁吃;如果曾皙觉得那道菜特别好吃,希望家人都能吃到,问还有没有多余的?就是没有,曾子也一定说还有,使他安心受用。

曾皙死了,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每餐虽然也一定有酒有肉;可是要把剩菜撤走的时候,并不问要拿给谁吃;如果曾子问还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老老实实的说:“没有了,您爱吃,就重新做给您吃。”曾子就不忍心多吃了。这就是世俗所谓只能奉养父母的口腹阿。至于曾子,能够承顺父母的心意,就可以说是奉养父母的心意了,

能够像曾子那样侍奉父母的,才算可以。

三、《孔子故事系列》六  曾子受杖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白话易解】: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四、曾子不受邑

 原文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作为采邑。说:“请用这座采邑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反复几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露点高傲。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色,我也得处处小心,就怕得罪他呢!”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气节的。”   选自
  《说苑·立节》
  解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
  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派。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12)使:派

寓意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古汉语中这是常见现象。如本文中“不我骄”就是一例。按照一般顺序应为“不骄我”即不骄横地对待我。在古汉语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如:不我骄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如:子何恃而往?(《为学》)
  ③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动词作标记,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五、曾子杀彘(曾子烹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②,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反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
  (3)之:到。
  (4)女:通“汝”,你。
  (5)还:回去。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
  (7)待:依赖。
  (8)彘(zhì):猪。
  (8)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9)特:不过,仅,只是。
  (10)止:阻止。
  (11)戏耳:开玩笑罢了。
  (12)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13)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4)待:依赖。
  (15)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16)而:则,就。
  (17)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8)烹(pēng):煮。
  (19)反:通返,返回。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六、曾子的典故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烹猪
  曾子烹彘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曾参不受鲁君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