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那些事儿
(2009-05-12 14:42:46)
标签:
二月戴尔菲学海无涯回头是岸新东方gre |
Long
is the way and hard that out of the Hell lead ud
to light.
1.19,开始在新东方上课。
下午3:20,开始上课,晚上9:20,放学。然后挤上一辆唯一一条线路的何时都那么多人的公车,疲惫地回到大哥住处,一个人。车上窒息的挤压,浑浊的空气,有时由于太饿,以至于好几次不得不中途下车,要不就找不到地方吐了。
为什么不打车?因为想起了一位朋友。
1.25,年三十,早早起床,为了赶8:30的机场快线。本以为凭机票是免费的,幸好兜里的钱还干好够付,要不就糗大了(太土了)。
1.29,年初四坐车回广州,继续上课。
2.14,课程结束,返回学校。
这么简单?上过课的人知道,但生活不就这样的吗?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回过头来,轻描淡写。也不必刻意忘却,否定,有昨天是好的,那样的人生更加完整。
悲伤时,痛苦时,不要写相应心情的文字,也不要看,没有用的,对自己充其量只是一种短暂的心理宣泄,即使别人看了,也不会有多少人理解,或者愿意去理解。也许有,他/她叫知己。
要别人理解也是很困难的。就像你无法将你心中想像的花瓶也让别人看到一样,是的,受到时间,表达能力,价值观等条件的限制,别人无法完全看清那花瓶。
那么,多一份宽容,对生活,对他人,更对自己,会不会轻松些?
在那短短的培训期中,领略了新东方老师们无与伦比的授课魅力,也看到了它作为纯商业机构的本质,还有一点是原来新东方普遍反感“太傻”,喜欢“太聪明”。
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应试技巧,而是通过学习写作,提供了我新的思考方式。issue与其说是考试,更贴切的说应该是一种生活。
尽管作文依然写得像狗屎一样,继续写狗屎!!!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以前总觉得这句话说起来很酷,但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回头?岸又在何处?
看过于丹论语心得的人,也许都不会忘记她提到过的哭泣的喜剧演员的例子,在里面,是否又找到一些启示呢?
或与以后我们也会成为那个喜剧演员,呵呵,天知道。
那么“岸”会不会就是自己?认识自己,代表人在“知”的方面应有的态度———与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因为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只有自我对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
想起了金庸里面的欧阳锋,号称“西毒”,武功非常高,为了练“九阴真经”而走火入魔,最后忘了自己是谁。他逢人就问:“我是谁?”黄蓉告诉他:“你是欧阳锋啊!”他接着又问:“欧阳锋是谁?”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某天,当拿着自己填得满满的简历时,会不会问自己一句:who is this guy?!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对自己的了解本来就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人有选择和学习的可能———看了一部电影或一本书之后,你就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样了。同理,只要经历过一个事件,自己也会变得不一样。譬如,许多经历过大海啸、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劫后余生的人会说:“以前我总以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赚钱,但经历灾难之后,我的观念完全改变了。”不幸和磨难是一所大学,一场疾病一次磨难会使许多人对人生的看法改变,甚至变成完全不同的人。这就是“认识自己”的困难。
有人说,认识自己,会活得清醒,从容,洒脱和逍遥。这将会是什么鸟样?
或者《穿PRADA的恶魔》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
戴尔菲
面对一事无成的自己
......
很多人都说我现在正没命地追逐,脑子里只关心一件事情。也许吧,我也不否认。
但到底最后能得到什么?或者会一无所有吧,never mind。
古希腊的一座很有名的神殿,叫戴尔菲,上面仅有两句箴言,“认识自己”,“凡是勿过度”。
这么中庸的思想会是西方的吗?是的,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黄金中庸”的概念,其与儒家的中庸是很相似的,或者是文艺复兴将其舍弃了吧。
“其实,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来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比如,当官,究竟当到多大算大呢?赚钱,到底赚到多少算多呢?人生的各种欲望,追逐到何时拥有了多少才算是达到满足的尽头呢?我静观看人世间,有一个与飞蛾扑火和蜣螂逐粪相似幽默现象;一件犹如粪土的事情却被人们追逐的你死我活费尽心机,一个犹如烈焰升腾的事情,被只看见光明看不见危险的人追逐得前仆后继,结果呢,不言而喻。这就是神殿中的教训———凡事皆勿过度的真义。”
道理很浅显,只是很难做得来。或者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奥义吧。
1.19,开始在新东方上课。
下午3:20,开始上课,晚上9:20,放学。然后挤上一辆唯一一条线路的何时都那么多人的公车,疲惫地回到大哥住处,一个人。车上窒息的挤压,浑浊的空气,有时由于太饿,以至于好几次不得不中途下车,要不就找不到地方吐了。
为什么不打车?因为想起了一位朋友。
1.25,年三十,早早起床,为了赶8:30的机场快线。本以为凭机票是免费的,幸好兜里的钱还干好够付,要不就糗大了(太土了)。
1.29,年初四坐车回广州,继续上课。
2.14,课程结束,返回学校。
这么简单?上过课的人知道,但生活不就这样的吗?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回过头来,轻描淡写。也不必刻意忘却,否定,有昨天是好的,那样的人生更加完整。
悲伤时,痛苦时,不要写相应心情的文字,也不要看,没有用的,对自己充其量只是一种短暂的心理宣泄,即使别人看了,也不会有多少人理解,或者愿意去理解。也许有,他/她叫知己。
要别人理解也是很困难的。就像你无法将你心中想像的花瓶也让别人看到一样,是的,受到时间,表达能力,价值观等条件的限制,别人无法完全看清那花瓶。
那么,多一份宽容,对生活,对他人,更对自己,会不会轻松些?
在那短短的培训期中,领略了新东方老师们无与伦比的授课魅力,也看到了它作为纯商业机构的本质,还有一点是原来新东方普遍反感“太傻”,喜欢“太聪明”。
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应试技巧,而是通过学习写作,提供了我新的思考方式。issue与其说是考试,更贴切的说应该是一种生活。
尽管作文依然写得像狗屎一样,继续写狗屎!!!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以前总觉得这句话说起来很酷,但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回头?岸又在何处?
看过于丹论语心得的人,也许都不会忘记她提到过的哭泣的喜剧演员的例子,在里面,是否又找到一些启示呢?
或与以后我们也会成为那个喜剧演员,呵呵,天知道。
那么“岸”会不会就是自己?认识自己,代表人在“知”的方面应有的态度———与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因为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只有自我对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
想起了金庸里面的欧阳锋,号称“西毒”,武功非常高,为了练“九阴真经”而走火入魔,最后忘了自己是谁。他逢人就问:“我是谁?”黄蓉告诉他:“你是欧阳锋啊!”他接着又问:“欧阳锋是谁?”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某天,当拿着自己填得满满的简历时,会不会问自己一句:who is this guy?!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对自己的了解本来就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人有选择和学习的可能———看了一部电影或一本书之后,你就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样了。同理,只要经历过一个事件,自己也会变得不一样。譬如,许多经历过大海啸、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劫后余生的人会说:“以前我总以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赚钱,但经历灾难之后,我的观念完全改变了。”不幸和磨难是一所大学,一场疾病一次磨难会使许多人对人生的看法改变,甚至变成完全不同的人。这就是“认识自己”的困难。
有人说,认识自己,会活得清醒,从容,洒脱和逍遥。这将会是什么鸟样?
或者《穿PRADA的恶魔》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
戴尔菲
面对一事无成的自己
很多人都说我现在正没命地追逐,脑子里只关心一件事情。也许吧,我也不否认。
但到底最后能得到什么?或者会一无所有吧,never mind。
古希腊的一座很有名的神殿,叫戴尔菲,上面仅有两句箴言,“认识自己”,“凡是勿过度”。
这么中庸的思想会是西方的吗?是的,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黄金中庸”的概念,其与儒家的中庸是很相似的,或者是文艺复兴将其舍弃了吧。
“其实,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来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比如,当官,究竟当到多大算大呢?赚钱,到底赚到多少算多呢?人生的各种欲望,追逐到何时拥有了多少才算是达到满足的尽头呢?我静观看人世间,有一个与飞蛾扑火和蜣螂逐粪相似幽默现象;一件犹如粪土的事情却被人们追逐的你死我活费尽心机,一个犹如烈焰升腾的事情,被只看见光明看不见危险的人追逐得前仆后继,结果呢,不言而喻。这就是神殿中的教训———凡事皆勿过度的真义。”
道理很浅显,只是很难做得来。或者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奥义吧。
后一篇:浅谈新东方的绝望宣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