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说好诗
 
     
     
     
 
 ——桑恒昌“怀亲诗”妄谈
 
 
     
     
     
     
     
     
     
 
   /诗孩         
 
   
  从审美角度说,好诗有三种:一是多数人说好的诗;二是少数人说好的诗;三是在某些权威或权威媒体的宣传诱导下逐步被多数人认可为好的诗。桑恒昌的“怀亲诗”属第一类。
   
在下以为,桑恒昌的诸多“怀亲诗”是好诗,但还不是大诗。然而《中秋月》却是其“怀亲诗”中有大诗意味的一个特例。
   
当然,说桑恒昌“怀亲诗”的好也不是绝对的。数年前,我拜会桑兄时曾与他提到个别“怀亲诗”中有用象不妥(当然是一己之见)之事。另外,对他的曾获得孙静轩盛誉的“悼亡诗”我则只肯定了他写徐北文的那一首。我多次说过,桑恒昌的“怀亲诗”尚不是他的顶尖之作,他的不少内涵丰沛,哲学意蕴深厚的更精短之作却被不少诗友忽略了。试举例比照一二,看有无些许道理。
 
 
“女儿出生的那一夜/是我一生中最长的一夜/母亲谢世的那一夜/是我一生中最短的一夜/母亲就这样/匆匆匆匆地去了//将母亲土葬/土太龌龊/将母亲火葬/火太无情/将母亲水葬/水太漂泊/只有将母亲心葬了/肋骨是墓地坚固的栅栏”(《心葬》)。
   
这首诗写得激情悲愤。可谓念母之情,刻骨铭心。前后两组意象用得也好。但总嫌浅平直白了些。
   
且看下面一首:
   
“头一回在烈士塔旁/听老师演讲//八年淌过多少泪水/这一滴最有份(分)量//太阳要练一练他的筋骨/下山时,把塔移到他的肩上”(《清明》)。
   
再看一首:
“现在是广场/过去,曾经是/几个朝代的刑场//有的人在这里被杀/是因为太高大/有的人在这里被杀/是因为太卑劣//卑劣也罢/高大也罢/死都不是最后的了结”(《这个地方那些人》)。
   
这两首就不同了,您得用“渗”的功夫来读,怕三咂不能穷其味。
 
     
     
     
     
     
   
 2010年08月0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