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答王耀东老师并附《对.<山路>、<诗>两首诗作的误读》/诗孩
(2019-05-25 10:11:59)
标签:
杂谈 |
对《山路》、《诗》两首诗作的误读
——敬给王耀东诗家
诗 孩
前日,王耀东老师自北京寄来两首短诗,并殷殷嘱我“谈谈真实想法”。今日得闲,遵师长之意,学生斗胆以蚂蚁之力硬啃了几口这两块骨头,一时腮牙酸麻,口吐白沫,权且算作读后感言吧。诸多谬论或不妥,请老师并诗人方家批评点拨。
《山路》开头一节“一层 一层/折叠在云中”两句大好!层云层路,恍入仙山幽境。“折叠在云中”喻弯之急,路之窄,山之高,险峻味儿尽出,可谓开篇不俗。
二节“是在向前延伸/还是向远方追问”两句大同小异,又似有直舒之嫌。可否易为“抬头向上/低头向下”。这两句似硬实软,颇有包容,含“高与低”,“好与孬”和“进取与守成”,“天堂与人间”几种暗指。
尾节“小鸟在云层深处/是否就是我的回声”中的结句可调整为“难道是在喊我”?这就有了“鸟高我欲比鸟还高”之意。“云层深处”的鸟叫其实是自由的呼唤,天堂的招手,也是作者发自肺腹的心声。可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了。
第二首《诗》,以概念入诗,以诗写《诗》是不怎么好写的。
“你从哪个角度/走进了老鹰的巢窝里呢”这两句真好!以意象化的语言,揭示出诗高妙的艺术本质乃至某些大诗的峻绝意蕴内含。
“在没有位置的足印上/歌的脚印又在哪里呢”?对呀,诗歌的灵魂是种美得揪心,痛得颤抖,无中生有,似有若无,玄妙无比,高不可攀,可感可亲而又无法触摸的东西。
“诗的面庞,诗的身影/总是一半模糊一半清醒”这节已被上一节函盖,可忽略不计。
结段“被诗(你)认定的那一两株花儿/多年后还是那么新鲜”中的结句可改造为“百年后还是那么带露含羞”会更形象鲜活些。
世界上千事万物,都会老朽腐败。唯有诗歌、艺术与善念真理永远鲜活绝美,魅力无尽。
匆匆於山东潍坊
2009年8月23日17时05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