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谈霁良君的几首意味诗 ——读王霁良的诗集《在生活的另一维度》留笔.诗 孩

(2014-09-11 15:14:30)
标签:

佛学

             散谈霁良君的几首意味诗

           ——读王霁良的诗集《在生活的另一维度》留笔

 

                                    诗 孩

 

    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插空急匆匆地边读边划的通读了王霁良先生的这本诗集。可以看出,他历经二十年的孜孜笔耕,已悟得了一些诗歌创作的奥妙,写出了一些不错的诗,甚至写出了少量近乎纯诗的佳作。他在诗歌理论上亦有所见地。是一位值得肯定,颇有潜质的青年诗人。现撮其要者稍作饶舌。

    其诗作《夜气》第一节“压进山体/挤碎下身的太阳/一片瘫软的蛋黄/铺在山岗”。“压进山体”一句,穷尽“夜气”咄咄逼人的霸道之气和不可阻挡之势,因而“挤碎了下身的太阳”!总是被人们仰视和赞颂的太阳,在作者笔下竟成了“下身的太阳”,拟人得何其风趣、幽默啊!此时,我们不妨将“下身的太阳”看作老天爷的睾丸。夕阳,这只老天爷的球蛋被“夜气”挤碎了!于是“一片瘫软的蛋黄”便顺其自然的“铺在山岗”。

    把太阳说成鸡蛋是屡见不鲜的比喻,而将夕阳说成“下身的太阳”,将夕照比作“一片瘫软的蛋黄”却是王霁良的独门武功。在下以为,凭此两象,此人便可在山东诗坛立身。

    此诗的第二节即结句“凭吊的残云/裸着紫黑的血痕/沦陷的黄昏夜气逼来/异样地狠”。紫黑的残云,只能是夕阳大势已去的最后凭吊。“夜气”凶狠地逼来,曾经辉煌了一整天的太阳终于无可奈何地沉陷了!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天道轮回,人寰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啊!“沦陷的黄昏夜气逼来/异样地狠”,这里的“狠”字特别耐人寻味。如果读者只看到“狠”字的咄咄逼宫,还嫌不够,如果能从这个“狠”字里品出“善”来,算你悟得了这首小诗的几成意味。不是吗?此时凶狠的“夜气”正包孕着一颗崭新的太阳!

    再来看短诗《我们》。“我们”当然是指当代中国人了。“我们卜居在这儿/卜居在信仰的泥塘”,这里的“泥塘”喻环境艰难,有“陷进”、“挣扎”之意。是“信仰的泥塘”,而不是信仰的天堂。

    “额上堆起皱纹”句中“堆起”一词很有分量。“堆起”喻皱纹的纵横交错,重复交叠。将个“老”字烘托得淋漓尽致。

    不说路走得歪歪斜斜,而说“腿迈得不成体统”,这样一改,凭添了多少诗的意趣。“渐渐就老了”,“我们就在信仰里老了”。两个“老了”不是重复,是强调,有老上加老之意。“在信仰里老了”有信仰老了和老得没有信仰了两个意思。

    结句“我们本来没有信仰/信仰了一次/还是乌托邦”!我理解,信仰是极其高尚的事业,是对全社会有益的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博爱、富足这个远大目标的崇拜和不懈的追求。而自私、狭隘、贪婪、拜金是邪恶,绝不是信仰!是背离人类文明,弱肉强食,退回到兽性的根本标志。“信仰了一次/还是乌托邦”!这是作者被虚假信仰欺骗后的痛苦呐喊!诗中先说“我们没有信仰”,接着又说“信仰了一次/还是乌托邦”。字里行间似乎又暗含着作者对信仰的依依不舍。我们不妨在这里同作者一起发问:所谓大同世界,世外桃源究竟是墙上画饼还是可期的未来?

     此诗深沉的基调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叫人钦佩。插句题外话,数年前在王霁良博客上看到有网友说他没有好诗时我曾抱不平说:《我们》就是一首好诗。并予以收藏。

    《镜前》一诗朱多锦老师生前曾评述过,我在这里也叨念上几句。

    镜子有两种功能,一曰审美(欣赏自己);二曰审丑(发现脸上的痈疽、雀斑或污垢)。镜子是生活必须。

    作者“常常不由自主走过去/想透过它看清自己”。“看清”是一种审视,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审量自己。这里的“看清”应做自查、反省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的便是。

    “里面的人朴素、向善/愿意坐下来,跟我仔细谈谈”。此时“朴素、向善”的“里面人”已是脱出作者肉体凡胎的灵魂,即作者心目中高大、完美的理想人了。

    然而“我只是站着,坐不住/稍一转身/欲望便挤走了灵魂”。不幸的是“作者稍一转身(迟疑)”,便被滚滚红尘,碌碌人生绑架了心有不甘的自己。镜前站着的是个微微发胖的七尺男儿,而镜子里捉住的却是一个诗人的良心和不为人知的隐隐心痛啊。

    童言无忌,真话养诗。最后提点不成熟小意见:集中有的诗作尚显浅淡直白,未能深入挖掘。有的中有梗阻,不够通透。曲径通幽,不通则难抵幽处。

    废话错话难免,至此罢了。

 

                                                 2014年9月11日15时12分

 

备引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茶》粗识

——向“鲁奖”得主周啸天讨杯乏茶

 

诗孩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

这节的意思是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管得着吗?识趣的,吃茶去!开头便泄露出一副胸无大志,副鼠目寸光,得过且过的市侩嘴脸。

“世人对酒如对仇,莫能席间得自由。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抒)怀耿耿骨在喉”。

其意是说,人们“以酒浇愁”只是暂时的自我麻醉罢了,其结果是“愁更愁”。而且只相信酒为鱼鈎钓诗情,“李白斗酒诗百篇”,可我滴酒未沾却一肚子的诗歌已涌到喉咙眼了!不吐不快啊。我多么厉害啊。

“我亦请君侧耳听,原为诸公一放讴。诗分别才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

这节中的“诗分别才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与上节的“世人对酒如对仇”,“不信能诗不能酒”内容重复且相互別腿儿。此兩节应合二为一。诗最忌重复啰嗦,这是常识。

“灵均独醒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己同上九天楼”。

诗无骨,绝无切肤之痛和博大情怀,通篇皆大而空或小打小弄却以屈原(灵均)自比,羞不?“灵均独行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两句拙硬得很。这样的境界,即使不乱性也是上不了天堂的!

“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

看来宁州的红茶婺源的绿茶和西湖龙井,武夷雀舌等茶中名贵周啸天教授都是经常咂巴的,与之相配套的茶器紫砂则不必说了。“绿玉斗非君家有”。那么,大教授周啸天家自有一把了(绿玉斗:为上大下小的方形碧玉饮器。单侧或双侧有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说,妙玉就是唯以绿玉斗为宝玉盛茶的)。

“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

这节首句“佳境恰如初吻余”以对情人的初吻喻饮茶的佳境就不伦不类了!饮茶的最佳心态应该是怡然自得,纯净如水才是,而初吻必是心潮澎湃的!这样写既俗且色,简直是对品茶心态的作践了!作为一个诗人,追逐艳辞骚句是在诗歌修养上的本真缺失。“清香定在二开后”。洗茶算不算一开?如此算来该是三开了。《将进茶》还须梦里学。又是屈原又是苏轼,了不得了!

“妙公(姑)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

妙公可是妙姑之误?引“刘伶病酒”典故,蛇足。“刘伶何不怜妻子”似可改为“刘伶何不茶代酒”。此节牵强,可以删去。

“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古今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整首诗唯尾节还好。

周公休恃《将进茶》,自比李杜多癫狂。更兼境界天地殊,亦属绝唱啃泥巴。

是李白的《将进酒》生出了周啸天的《将进茶》。在下以为:周笑天胆子不小,诸评委(除二女)浑浑噩噩,自负得可笑。李白的《将进酒》思接千载,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文采飞扬。抒发的是万古圣贤空怀大志而又报国无门,以酒浇愁的郁闷情怀。不愧千古绝唱。而周啸天的《将进茶》的确拿捏、小作、穷酸了许多。

 

附《将进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