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2014-05-13 07:33:19)
标签:

媒体采访

心理专家

金颖

情感

分类: 专家媒体人系列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心理月刊:
    流行服饰是时代的缩影,也被时代的艺术所影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复古热潮,南欧各国的服饰都呈现出了古典风格;拿破仑及其皇后对古罗马艺术产生了兴趣,导致所有女服呈现出了古罗马服装风格;近年来的时装屡屡从名画里找灵感(见下图),今季则把抽象画提炼到了裙子上。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神经美学的创始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森伊尔•齐格(Semir Zeki)在提出神经美学的概念时指出:“许多人认为绘画是要取悦人心,或是为后代留下一幅场景,抑或滋养,骚动,激发。一些人相信绘画具有社会功能,或者心理学功能,或是社会的镜子,或是能够参与和引导社会的变革。我不打算就这些观点进行争论,因为所有这些都可能是绘画的附加功能。”如果论及绘画艺术的心理功能,可能的功能会有什么?
 
金颖:绘画艺术的心理功能:
    1、情感表达
    2、投射内心
    3、演绎感受

    我始终认为,关于一幅绘画作品,有时候不仅仅是观者无法真正的了解该幅作品的内涵,因为有时候绘画者本身都可以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绘画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一种将心理意象用一种间接的艺术方式外化,也可以说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在每幅作品里都深深隐藏和投射出人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而正因为是一种潜意识的投射,绘画者和观画者可以觉察到部分一定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都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我们以为自己了解的内涵和感受到的共鸣,只不过都是自我的一种潜意识共鸣罢了。

心理月刊:   
    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研究认知科学的教授大卫•梅尔彻(David Melcher)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什么一些艺术作品能够扬名于世而另一些却只能随着时间流逝淡出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就是,许多艺术手法通过眼睛——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这一途径,来唤起人体其他感觉、认知、情感和运动系统。”
    画家奥古斯特•恩德尔也曾说:“一种全新的艺术即将出现,在这种艺术中,图中形体什么都不是,什么也不代表,引起任何回想,但它却与音乐类似,产生出同样的感情效果。”抽象艺术认为,“色彩与形状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在你看来,抽象作品里的色彩与形状是如何唤起人情绪与情感的?
    就您个人而言,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抽象派作品?如果有,那幅作品带给了您什么样的感受?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图为皮埃特•蒙德里安作《开花苹果树》,1912年,画布油画)

金颖:就我个人而言,我欣赏不了抽象派的作品,与其说看不懂,不如说共鸣不深。
    当然,并非是艺术作品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习得的经验和审美都是不同的,一个像我这样情感虽然丰富但却有相对简单单纯,看似开放实质保守内敛的人来说,我还是比较欣赏那些画笔细腻精致而形象生动真实得想拍摄作品的绘画。比如陈逸飞的一些油画,但我最近大爱的绘画作品出自一个十多岁的美国少女Akiane Kramarik,四岁作画六岁写诗,还懂俄语,立陶宛语,还会作曲。被称为来自天堂的神童。她的画充满了灵性和哲理,也展示了她不同寻常的爱心和超世界的悟性。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所以,如果一定要我选一幅还算喜欢的抽象画的话,就只能够是“少女的梦”了,因为唯美和真实。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心理月刊:
    有一种说法是“艺术家反映一切人的心声,尽管他的创作只表达自己。”因为艺术家对周围事件做出反应,并把反应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而人人都能感知日常的现实,所以很容易就把自己与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等同起来。那么比起传统的写实画作,具有“视觉不明确性”的抽象画作表达方式,在激发观赏者自我投射这点上,是更加困难或具有更大的空间?您自己更欣赏传统画作或是抽象画派或是其他现代艺术流派?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金颖:比起传统的写实画作,具有“视觉不明确性”的抽象画作表达方式,在激发观赏者自我投射这点上,是具有更大空间的。
    各种图案、标志,包括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是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比如:水平线带来开阔感、三角形给人稳定感、而波形形成动感、折线却创造烦躁不安、旋形能够引发弦晕感等等。
    包括色彩也一样,不同的色彩引发不同的心灵感受,红色热情蓝色冷静等。所以说,传统写实引发更多的是某种回忆和特定情感,而抽象派作品因为纷繁错杂的构图与色块,引发的更多的都是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投射与联想。

心理月刊:

    把抽象画作融进时装设计中是今季比较大胆新颖的一项趋势,却收获了不错的效果。这似乎正切合了美版《时尚芭莎》前总编辑卡美•斯诺曾说过的“优雅就是在品位中加入一点胆量”,也让人想起Lady Gaga在放过各种大招之后向抽象画派靠拢的新尝试——Applause。
    刚巧14春夏时装周发布的时间与Applause所在专辑的发布时间都是13年秋冬,您认为抽象派艺术在这一季分外被关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什么歌手与设计师都愿意往这个方向去塑造形象?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金颖:抽象派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反传统的标新立异、不愿意随大流和模仿众人、自我与个性化追求的心理反应。
    所以,无论是作为歌手也好还是设计师也好,“如何在众人之中突显自己,让大家对其印象深刻”一直是他们的职业身份必须要追寻的目标。而抽象派艺术在这一季分外被关注的心理原因应该是:
    1)在信息众多的时代,不少人越来越渴望赢回被淹没在手机等现代化工具所占据的关注,很多人都在表达一个来自心底最深的需求——“请看到我!”,而且是“请看到独特的、不一样的我!”。
    2)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自我情感的需要表达依旧是内敛而压抑的,因为每个人在渴望真实流露自我的同时害怕着被透视被伤害,大家都在下意识的保护着自己,而让很多人都较难看懂和理解的抽象派艺术正好迎合了这个潜意识。——“请看到我,但不要看透我!”“我在这里,而且我和你不同!”
 
心理月刊:
    最后,根据秀场图所呈现出来的LOOK,您认为它塑造出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者具有哪些性格特质的女性在您看来是适合做这样的装扮的?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金颖:现代的女性明显比过去的女性多了很多的焦虑,工作的压力、同性的竞争、异性的挑战等都让现代女性少了很多的女人味。
    “面对现实不得不应战”与“女人本能的渴望回归”交织在一起,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在中性而艺术化的抽象派装扮,它们将女性装点出了一份张扬的美丽,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我有我的个性、我也有我的思想,重点我还有我的内涵,而且我是艺术的、我就是这个世界最美的作品。

——选自《心理月刊》5月“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采访


我的近期活动信息:

5月24-25日,汕头,企业家慈善幸福密码研习会;

5月28日,天津,华北集团,《团队心动力》企业内训;

6月6日,呼和浩特,伊利集团,《情绪和压力管理》企业内训;

6月14-15日,成都,企业家慈善幸福密码研习会;


更多分享可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平台——金颖,

微信号:amalajin

穿抽象派成为一道谜-《心理月刊》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