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就您个人的角度,您觉得在旅行中,什么样的活动算得上是“轻冒险”?
金颖:潜水、滑翔、蹦极、攀岩、跳伞、热气球、滑索、滑雪等,其实所谓的轻度冒险是因人而异的,很难简单的界定说什么活动就是轻冒险。个人认为,但凡是平时自己不敢尝试的,而体验时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点小紧张小害怕反应的都可以算轻冒险。
2. 往往最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旅行经历,都是当时或惊恐或狼狈的、屏住呼吸心跳加速的瞬间,紧张时的生理反应为什么能带给人快乐?
金颖:
1) 都是激素惹得祸:惊恐强烈刺激心跳加速,狼狈深刻引发自我感受,屏住呼吸之后自动产生深呼吸等,而这些体验都会调动一个“幸福体验”按钮——内啡肽的分泌。内腓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轻松愉悦的状态。
2) 重口味的回味久:美好是一种轻体验,最多怡情,而刺激是一个重口味,必然难忘。难忘毕竟是少数,而稀有也就是珍贵的,才能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不同的味道。
3) 失控后的自主感增强:化险为夷之后,从紧张失控体验再度回到安全舒适感,同时,在这个过程里,自我的突破和新事务新技能的体验,让人的自主感、自我成就感加强,这种自我控制的良好感觉也是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
3. 我们的一位被访者认为,人是有冒险的本能的,总是想要逃离日复一日的工作与生活、追求新鲜感和不确定性,对此您怎么看?
金颖:
1) 人需要安全和舒适感,但也很喜新厌旧、好奇未知、追求刺激的。
2) 冒险不仅可以认识一些全新的人事物,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一个未知的自己。
3) 我们总在努力维持着某些惯性,因为由熟悉感进而引发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是“我还正常活着”的一种自我声明,而从惯有世界里突然跳脱,在瞬间加速的心跳和呼吸里,又找到了一种“我还可以这样活”的非一般感受。同时,在刺激、新鲜和不确定性之后,发现一切都在自己掌握的高峰体验,还增加了“我很棒”的自信感。
4.不管是在非洲近距离接近野生动物、或是在菲律宾潜水看海、或是去南极远企鹅,
我们的读者旅行回来之后都会无例外地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发自内心地严格环保(既严格要求自己也督促他人)。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正如前几年一部电影《海洋》就让汪小菲决定让整个俏江南停售鱼翅,为什么亲历(或是有亲历感)总比纸头的信息传播更有效?
金颖:
1) 亲历启动的不仅仅只是视觉感官,而是全感官的参与,从看到文字的平面判断来到眼耳鼻舌身意多个感官的立体参与;
2) 同时,眼见为实的第一手资料是人类行动的理性基础。
3) 另外,近距离的接触,还启动了人的情感链接,就如同我们对自己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在遭遇同样的事件,我们的同情同理的情感反应强度和关系的远近通常呈现正比。
4.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家在轻冒险中遭遇了意外危险之后,回来之后都会对很多事看淡,从前工作上的烦心事都变得不算事了,对此您怎么看?
金颖:
1) 意外的危险作为一个强烈刺激和激烈事件,让人把一直关注在外面的注意力瞬间转移至生命本身,当注意力的重心被转移后,我们对外在的评估体系也就自然发生了变化。其实,我们平时遇到的那点事本来就都是一些看似重要、实质却无足轻重的心理纠结,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2) 另外,当我们应对突发事件之后,在极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下,由于体内激素的自然反应,不但将之前在工作生活里积压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一起做了释放,同时还有可能获得象内啡肽等这样的幸福快乐放松能量的补充。
5. 大家还普遍反映旅行很能交朋友,原本陌生的一群人之后可以成为生意上互相帮助的好伙伴,每天在微信群里聊得好似都不需要工作,为什么旅行可以大家互相信任并且如此亲密?
金颖:
1) 真实创造了亲密感,一路的行走,每个人的真性情被暴露无遗,放下了社会角色和工作职务、没有了伪装和算计,只有美丽如画的山水,人与人之间自然更加容易亲近和信任。
2) 分离形成思念,亲近感又产生移情,同时一起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造成了一体感和参与感,进而很容易创造出人类的高层次需求——归属感。
6. 太有趣的冒险旅程还有点“副作用”,比如读者海飞去南极体验回来之后一直强烈地想要回到南极,做梦都梦见自己在那儿,如果玩得太开心导致工作时恍惚走神,您有没有什么方法性的建议让白领们收收心?
金颖:自控力强的人,不需要任何建议自然会收心,那些收心不了的给多少建议也很难,哈哈
但真的需要建议的话:
1) 不要把旅行安排得太满,最好工作前一天就结束行程,回到家里调整作息和状态。
2) 给自己内在贪玩的孩子设计一个自我调控的游戏:现在先专心工作,达到什么工作的目标,下次再去哪里开心。
7.爱潜水的Zoe希望能跟老公一起考潜水执照,考好了就两人一起环游世界,地点都选择类似关岛这样的风景胜地做潜水教练,一边游玩一边赚钱,而且她的朋友中也有成功的示范。
就您个人而言,您怎么看待把业余爱好转化为主业?
金颖:
1) 爱好不等于特长,仅仅依据爱好来转换工作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把自己爱好、兴趣、特长结合在一起发展为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有时候爱好就只能够当作爱好来享受,而不一定要发展为主业。因为一个事业选择的基础,除了自己喜欢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可以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和特长。
2) 对于自认为可以把业余爱好转化为主业的人,需要做好一个最坏的打算和心理准备:如果新的主业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怎么办?是否还有其他的准备方案?如果新的主业收入大大低于现在,是否可以承受相应的落差?
3) 其实,我还是鼓励自己和他人要敢于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冒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无法承担冒险伴随着的各种风险。只要不怕后悔,只要敢于承担自我的生命责任,go!
8.最后,欢迎分享您自己或是您的朋友的、有关于轻冒险的有趣故事。
金颖:
我永远记得自己在1998年,在北京的九龙潭蹦极的经验。
当时的安全绳是绑在两个脚腕上的,整个人是悬空的。当我被教练轻轻推出半空中的桥口时,我还为自由的刹那间而狂喜,但很快,我害怕了,因为我的体重过轻,我被反弹回来缠上了绳子,而我本能反应地去抓住绳子来平衡失控,却让本应该是正常的上下弹跳成为了左右旋转。那一刻,我的心跳就象鼓声一样地强烈,但还在有户外拓展经验的我,没有依据本能反应去紧紧抓住绳子,反而试着让自己放松,于是我就在左右旋转和上下弹跳之间,很快安全地落到了悬崖下的潭水里接应我的小船里。我知道自己的眼角里还有着刚才紧张的泪水,但因为我如此大胆顺利而且没有任何尖叫声,博得了船里救生教练们的一直赞叹,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勇敢的女生,那么安静镇定地跳下来。其实,我自己也不知当时为什么自己没有哇哇大叫,真是的胆子很大还是被意外吓坏了,我无法下结论,哈哈哈,但自己反正完成了这样的冒险,又被称赞,感觉还是不错的,哈哈
摘自《心理月刊》的轻冒险采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