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晴。早闻兴宁附城有教书赠大屋之典故,借中秋省亲之际,与叶子顺道至宫巷里黄屋千顷第,参观城中围屋,感受旧时兴宁南学宫之文风。
http://s11/mw690/5a663f0agx6DracrrbI2a&690城中围屋千顷第" TITLE="* 城中围屋千顷第" />
宫巷里黄屋,屋名“千顷第”,堂号“德馨堂”,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城南居委会2号。据该屋碑载,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三横一围半围龙屋,分布面积3990平方米,主屋面阔54.1米,进深57.3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共7厅9天井,有房106间,全屋为夯土墙基,土砖墙体,天面为木瓦结构,硬山顶。门前有禾坪和池塘。2010年8月公布为“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列为兴宁市客家民居保护单位。
http://s11/mw690/5a663f0agx6D2oizx2O3a&690城中围屋千顷第" TITLE="* 城中围屋千顷第" />
我等行至千顷第。但见该屋距G205国道不足百米,之间亦无建筑,屋背遥靠兴宁福地神光山,门前有半月塘,与化胎外之半圆围龙屋,拱合成圆。围龙屋一般由堂屋、化胎、禾坪、门口塘、风水林、横屋、围龙、天井、照墙、天街等组成,堂屋多为上中下三堂,横屋在堂屋左右依次向两侧延伸而建,屋后围龙及化胎与门口水塘各为半圆,为天,堂屋为方形,为地,体现天圆地方。门坪狭长宽阔,半月塘修得甚是规整。正大门贴“千顷第”匾额,门联“颍川门第;江夏家声”。宫巷里黄屋多联,门前堂内,柱上井口,均贴有古旧老联,颇现书卷气息。门庭左右各有圆石柱,柱联“宝岫前罗皆献媚;神光后倚自钟英”。左边小门联“辰居其所辉应射;泽到斯时布自和”,右边小门联“碧水成纹归右有;春风及第自东来”。
http://s16/mw690/5a663f0agx6D2okT7YP5f&690城中围屋千顷第" TITLE="* 城中围屋千顷第" />
我等进入大门,可见屋内上中下三堂,三堂间以两个天井分隔,厅堂左右均筑有房间。中堂及下堂墙上镶2005年、2007年及2012年修缮碑记,屏风柱前后各有联,柱前联“入斯门冠裳可会;由是路揖让而升”,柱后联“春到瑶阶芝草秀;庭临淑气紫薇香”。立于下堂,可一目览尽中堂及上堂。按围龙屋旧制,上中下三堂虽同处中轴线上,然下堂及中堂应置屏风,多用上等木材,精雕细刻,甚为讲究,由下堂至中堂,及中堂至上堂,一般走屏风两边小门,且从天井两边绕道经过,展示堂屋空间序列之等级。宫巷里黄屋各堂原有屏风及隔扇,然在文革期间均作四旧拆除,以至堂内均除堂柱外,显得空空荡荡,虽增了空间,但少却雅致。中堂共有6条圆石柱,挚起粗实梁架,柱上各有老联,自外及内柱联“内壶何殊殊在寒家多景命;丰年可乐乐之盛事是天伦;粤稽古世笃栽培周贯百年上下;继自今时来报禄平排两庑东西;派衍楚南派衍下堡派衍义尚千百传绳绳继继天角分居大启云礽之族性;绩垂著书绩垂相国绩垂佐帮数十朝济济皇皇人文蔚起宏开阀阅之家声”。2012年宫巷里黄屋向兴宁市图http://s14/mw690/5a663f0agx6D2olk8Ffcd&690城中围屋千顷第" TITLE="* 城中围屋千顷第" />书馆捐赠大批图书,中堂右正面墙上悬挂兴宁市图书馆送“送书赠宝显大爱
惠民育人见精神”之横匾。
我等观毕中堂,至上堂。上堂放置香案,悬挂“德馨堂”堂号,堂上联“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堂中联“德泽仰渊深冠裳不朽;馨香垂久远俎豆常新”,堂面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堂内墙上悬挂数幅题辞。我等从神龛后门出,至化胎处。化胎源于对土地崇拜,其弧腹造型隐喻对母性崇拜,化胎处铺就千万个鹅卵石或火砖,象征百子千孙与千秋万代之意。宫巷里黄屋化胎宽阔,用上万块青砖,以五行石为中心向外呈弧线形铺成,美观有序,颇为规整。化胎外有围龙屋,呈半圆状围拢,高两层,居中为龙厅,谓之全屋龙之所在。围龙屋与左右横屋相连,与堂屋隔有天街,宽约三四米,通畅开阳。天街至东北端屋面,堂屋及左右横屋之间建有两扇小门,大门及小门为诺大老屋之出入口,屋门关闭,屋内俨成独立天地,既防侵防盗,又增族人凝聚力,此乃围龙屋精妙处之一。屋左侧有口老井,水质甘甜,井台以麻石为材,井身斑驳陆离,井沿经数百年绳索拉扯,痕迹斑斑,记述沧桑岁月,井边置有井神位,有联“不取何溢取之复何穷灵为罕匹;有此无奇非此又无赖泽及靡漄”。
http://s5/mw690/5a663f0agx6DraHKkQc34&690城中围屋千顷第" TITLE="* 城中围屋千顷第" />
据族人建强介绍,宫巷里黄屋原造屋者为包姓人,而非黄姓人,此间流传“教书获赠大屋”之美谈而声名远扬。相传宫巷里黄屋始祖黄姓叔侄俩人原家住兴宁下堡教美,均为清朝秀才,赴兴宁为科举备考,租住包姓人开设之文昌旅馆。包老板见其叔侄举止斯文,满腹经纶,心中自是敬重,并邀至家中畅叙。包老板大屋(即为现宫巷黄屋)离城不远,背依神光山,屋前宽阔,花果飘香,实为风水宝地。言谈之间,叔侄学问更得包老板敬佩,得屋主诚邀,叔侄留住于此,苦读备考。包老板亦是热情备至,好茶好饭相待。包老板精明厚道,育有两子三女,心中欲留叔侄做私塾先生,然怕耽误叔侄前程,终未明说。叔侄亦是感恩之人,对包家人之深情厚义而感动,表明举试不中者,愿留下辅佐包家子女学业,以此报恩。或是天意,叔侄后来果然双双未中举,为践行诺言,为叔者返乡守业教子,亦将其一子送至包家陪侄,为侄者留下专心为包家子女授业。两年后,包家两子双双考取秀才,又五年,长子省试高中第二名举人,二子聘为广州府师爷(军师),三个女儿亦通晓琴棋诗文,亦纷纷找到如意郎君,包家尽享荣华,举家随迁府衙。包家为答谢叔侄,遂将大屋相赠,自http://s14/mw690/5a663f0agx6DradMAd70d&690城中围屋千顷第" TITLE="* 城中围屋千顷第" />此,叔侄便落基于此,为宫巷里黄屋黄氏始祖,取堂号为“德馨堂”。因包氏子孙功名卓著,黄氏教学亦在兴宁南半县影响深远,求学者甚众,为满足学子需要,在宫巷里黄屋右后方百米处创办兴宁南学宫(旧时兴宁有兴宁学宫、南学宫及东学宫三所学宫,文革时南学宫及东学宫遭四旧拆除,仅兴宁学宫留存),
此后,宫巷里黄屋文风昌盛。据载,宫巷里黄屋在民国期间曾出3校18尉,其中黄元良将军为江西野战部队正师级大校指挥官。据不完全统计,解放至今此屋考出大学生110余人,亦有一批知名企业家及政界英才。宫巷里黄屋子孙不忘祖宗恩德,热心公益,设立公益基金会,十年如一日为城南培英小学设立奖教奖学金、添置教学设施及设备,慰问城南老人协会、关工委等,其义举为世人称颂,培英小学送匾“情系教育
功在千秋”。宫巷里黄屋每年元宵节均举办全族聚会,人数达五六百众,热闹非凡,特色明显,兴宁电视台城乡一线曾作专题报道。
每一座客家围龙屋,无论规模大小,其建造历史多在百年以上,繁衍子孙成百上千,甚或万计,为客家人养育之地及精神家园。故此,逢年过节,外出族人自会不远千里,回至祖屋,敬祖公,过大年,商议族中大事。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之中,人们慢慢从围龙屋搬离,各自择地建屋安居,然不论搬往何处,围龙老屋仍是留存客家人内心深处之血脉根基。围龙老屋亦始终以其感召力,处理族中大事,号召族人出钱出力,修桥铺路做公益。由此,千万个客家围龙屋,亦成公益中心。宫巷里黄屋子孙,事业有成,团结一心,始终以“宫巷里黄屋”之名义从事公益事业。多年来,我游写过众多客家围龙屋,宫巷里黄屋乃是现今最活跃、最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客家围龙屋之一。
围龙屋为客家特色民居,主要分布于梅州市各县区。据证,梅州全市围龙屋约有4000座,兴宁境内居多,达2400余座,2012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兴宁市为“中国围龙屋之乡”。宫巷里黄屋,地处兴城,205国道门前经过,占尽地利,可对老屋全面整修,重装屏风隔板,拆除有碍观瞻之建筑,在屋右后方二三十米处重建南学宫,辟成围龙屋参观景点,与周边南部新城之现代高楼相映成趣,为中国围龙屋之乡增添异彩。(图文/何日胜)
参考路线:兴宁市城区南,沿G205国道城南路口对面转入村道,行约100米即至。
注:《梅州日报》2013年10月23日第5版客家版以“兴宁宫巷里黄屋:教书获赠大屋”为题刊登本文 http://mzrb.meizhou.cn/data/20131023/html/5/content_2.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