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白宫,背靠莲花山脉,每每途经,必为入云高山所震撼。经查,白宫境内有千米以上高山九座,对我等好山之人,早有登高揽胜之想。五月四日,多云,集结玩友四人,决议登越白宫第四高峰——明山嶂。
从梅城驱车出发,沿S333线经西阳、白宫,九时许至嶂下村道口,但见眼前巍巍一高山,雾气重重,不见峰顶,似顶戴着鹅绒白帽,且滚滚重雾似有下沉之势,与蓝天及围边之青山对比鲜明,甚是壮观,令人神往。向村民探得,此乃明山嶂是也,海拔1278米,登越此嶂,乃从海拔200米之嶂下择道而上,有碎石土路,宽可通车,经九曲十八弯,可达海拔800米之板盖坑,再徒步上行,可登嶂顶。

谢过村民,我等斗志昂扬,不久行至嶂脚,昂首仰望,但见明山嶂几成六十度角山势,上山车道似之字蛇路,延伸至浓重的嶂峰里。吾谨慎地驾车爬行于崎岖不平的山道中,似爬高的过山车,将嶂下村远远地抛在下面。山道崎岖,路况甚差,低速行车,发动机过热,途中两次停歇降温,我等也趁机欣赏起如黛的远山和脚下渐行渐远的村落。
约行1.5个小时,抵达海拔800米的板盖坑。回想途中艰难之爬高历程,甚难想象此等高高的山腰中竟有村落!举目望去,但见有大小老屋几十座,聚集地建于嶂腰中难得的一方暂缓之地,村旁错落着一摊大小不等的梯田。


我等来此,扰动着寂静之山村,村民或坐或站,注视着我们,眼里充盈着温情和新奇。问得老者,此地位于嶂腰,偶得平地,形似板盖(即锅盖)大小,故名板盖坑,四五百年前,祖公祖婆两人至此开基,历经世代繁衍,至今达一百八十口,近些年来青壮年多已外出务工,小孩寄宿至山下的白宫读书,多数村民已移居山下,房屋多已废弃,田地荒芜,偌大的村落如今仅住着二十多位留守老人,守望着这片宁静。

仰望嶂顶,仍是雾重不见顶,老人说仍需二个小时可达嶂顶,从老人疑惑的眼神分明似在掂量着我们的体能和决心。经老人指点,我等已迫不及待地沿着古老的山路开始徒步爬山,所经之处,鸟语花香,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

山中多有岔道,凭依稀记得的老人指示择道而爬,路变得愈加崎岖而狭小,林木虽不高大,但异常茂密,几可蔽日,使得周边昏暗,几声零落的鸟叫,更显阴森,脚下尽是腐败的落叶,地面异常湿滑,同伴中时时有人滑倒。约莫行走一小时,山上已无路痕,我们兴许没得正路,迷路了,走投无路,已是累得不行,我等停下,取得干粮,进食休整,体力稍有恢复。进退两难之际,我等商议朝嶂顶方向,辟路而爬。此处山势已显七十度角,长满低矮而细小的灌木,荆棘丛生,我等弯腰弓背,徒手扒开荆棘,似刀的利草划痕着我等裸露着的手臂,荆棘牵挂着衣物,每爬一米都显得异常艰难,同伴中虽已有人开始泄气,然已无退路,抱怨无用,只能前行。

又约一小时,精疲力竭之时,终见蓝天,登越至嶂顶,同伴们已累得不行,跌坐在嶂顶的石头上喘息。稍复元气后,观赏起嶂顶的风景来,因嶂顶长满低矮小灌木和高高的山草,难见走过的来路和嶂下村落,嶂顶至高处有一颗大树,在只是低矮灌木的嶂顶中显得高大。望蓝天一色,时有乌云飘过,若明若暗,光阴交错,景象十分美妙。远处群山翠绿,林木成群,似浪滚滚,煞是壮观。

嶂顶对面有高出百米左右的三座山峰,我等估计最高之山峰应是海拔1357米的银窿项,我提议再一鼓作气攀爬,呼应者寥寥,同伴已是无力而作罢。
嶂顶风光无限,令人神采飞扬,使我等一时忘却困倦,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的洗礼,无奈天色不早,我等打起行装,开始下山。因来路实在崎岖,众人不肯原路返回,只能再辟新路,又经历来时艰辛,因迷失方向,曾一度恐慌,在此不表。约一小时后,终下山至板盖坑,同伴已快虚脱,少说懒言,只顾喘息。见一老者,肩扛两根树,行走仍气定若闲,聊起得知其年龄已是八十有二,笑问我等有无爬至银窿顶,那银窿顶处有一山洞,尚不知深浅,传说内有银子九筐十八箱,笑问我等为何空手而归?这一笑,已形成下次征服银窿顶的念想!
驱车落得嶂下村,已是下午五时,略算一下,前后已耗费八小时之久,虽途中异常艰辛,然回味无穷矣!回想一日登山之历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图文/何日胜)
参考路线:梅州城南出发,经S333线往大埔县方向,行约23公里,至白宫嶂下村,沿上山泥石路行约2公里可至板盖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