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书笔记:《医学史十五讲》

(2010-12-27 11:55:06)
标签:

转载

读书笔记:《医学史十五讲》

 

上个星期读完了张大庆老师所著的《医学史十五讲》。

在此之前,大概是今年的4,5月份的时候,浏览过这本书。当时只是大致地看了一遍,到现在11月份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再次阅读,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想法。最先的感觉是这本书比张老师主编的北医出版的《医学史》教材要好很多。毕竟这是一人所著,仅在思想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上就要胜出很多。另外作者在后记中交待本书是根据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在我看来,本书的诸多优点和不足都与这一事实密切相关。

 

我想首先讨论本书的结构以及编史学上的问题。

全书分十五讲。第一讲是绪论性质的介绍,对医学史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说明。在我看来,主要是就“什么是医学”以及“什么是医学史”两个基本问题做了丰富的阐述。

第二讲到第七讲,以及第十二讲,这七讲我认为主要是按照时间的序列展现了西方医学的大致发展历程,其中在第二讲和第五讲中还穿插了对其他医学传统的介绍。因此,这七讲可以认为是本书的一个年代史叙述的部分。

第八讲,主要以人痘和牛痘为例还原了中西医学交流的情景。第九讲,主要介绍现代医学教育的情况,包括欧美和中国的情形。第十讲,专门介绍了药物治疗方面的历史和突破。第十三讲,主要说明在现代医学氛围中,传统医学的境遇。第十四讲,主要介绍了当下社会对医学的目标和意义、本质和价值所进行的反思,并讨论了医学与人文学科融合的新趋向。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都是这种新趋向的表现。以上的这些章节,我觉得可以从专门史的角度来理解。因为每一章都涉及一个特定的主题,并不会有时间叙述上的上下文(context)限制。

第十一讲,主要是以艾滋病的相关事项为例,展现了医学史研究从疾病史向社会史的一个转变。第十五讲,是明确地探讨了医学史研究中的问题与方法。我认为这两章都可以看作是医学编史学的内容。

因此,大致可以把本书的结构理解为年代史、专门史和编史学三个方面。但是这样的分法是很粗糙的,因为还有很多章节具有综合史的性质,难以归到某个特定的方面。比如,第二讲、第五讲、第十二讲和第十四讲。

接下来我将从内史和外史(或思想史和社会史,虽然这两种分类并不是严格对应的,这里的讨论将对此不作区分)的角度对本书的结构做一个分析。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和第十讲这六讲都可以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医学思想史路数;第八讲、第九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和第十四讲这五讲大致可以归为医学社会史的范畴;第二讲兼有内史和外史的介绍;第十讲是说明从内史向外史的一种转变;第十五讲的主题则是超于内史和外史区分之上的医学编史学的讨论。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把本书的结构拆分为内史、外史和编史学三个层次。

从以上的本书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来要清晰地理解本书的结构和准确地抓住本书叙述的“红线”(线索),我想对于一般的读者还是有些困难的。特别是从十五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的定位上看,我建议作者应该在全书的结构上作一些改进。譬如将全书分成几编,在每一编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编史学策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交叉着多种编史学的“打算”。当然这种“交叉”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课堂的叙述中自觉地形成的,我想这也是整理课堂录音成书的一个弊端。这里也体现出叶秀山先生强调的“讲”和“写”之重大区别;同时还映证了利科所言“‘写’把‘说’的偶然性去掉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叶秀山,2006)。

 

下面想说下本书的诸多优点以及我读完后感觉特别有启发的地方。

首先是本书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很强,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品性。从这一点看,本书又是非常符合“通识讲座书系”的定位的。这点使得我在读此书时,完全不会产生厌烦的感觉,很多章节都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想这同时也是课堂整理录音所带来的好处吧!

其次,我个人特别喜欢本书的第八讲、第十一讲和第十五讲。第八讲以人痘和牛痘的传播为例,考证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实在。在这两个关联事物的交互作用(interplay)中,作者把中西医学交流的主要情形都勾勒了出来,其中考证的过程我觉得实在精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纷纭史实的高度熟稔以及信手拈来,更展现了作者新颖的编史方法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第十一讲,以艾滋病的发展过程为例阐述医学史研究的转向,也是令人拍手叫绝的部分。作者从医学史发展的表层毫不费力地深入到医学史研究的内里问题,即医学史研究的内外史转向问题,使读者在基本史实的浸淫中“润物细无声”地达到对医学史的一种厚重和本真的理解。第十五讲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五节“疾病史的研究”。其实,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中,今天的疾病史研究,我觉得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定位为内史(或思想史)研究了,而是应该更偏向于一种疾病史的综合研究。作者在本节中,对疾病史的研究传统、现状以及未来走向都做了精辟的分析。从疾病观念史(或疾病思想史;在英文中,intellectual history和history of idea是近义的,与之相对的social history(吴国盛,2002))到疾病的社会史和文化史转向,从传统的疾病史研究到社会建构论的疾病史研究、疾病生态史研究以及疾病的跨文化研究,作者在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来去自如,纵谈阔论,也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极高的跨学科把握能力以及医学史研究的一种宽博大义。

最后,本书的插图很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欣赏性。而且很多医学史的经典图片在国内的普及度都很低,建议以后可以增加更多的医学史插图。另外一个细微的地方是,本书的旁白部分留得比其它书要多不少。这在细节上照顾到读者的思想表达,也为读者与作者的无声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物理空间。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促成,这对于读者而言都是一项不可小觑的福利。

 

接下来我想谈谈本书在其它方面的些许不足。

1.       对许多重要事件的叙述,在不同的章节中有重复的出现,而且表述的方式颇为接近,因此常给人一种重复和繁琐的感觉。建议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地方谈到,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陈述方式。

2.       本书缺少一个专业的索引,使本书在体例上大为逊色。本书的主体还是与西方医学相关的,因此一个专业的术语索引和人名索引便显得格外重要和必须。

3.       书末缺少一个医学史相关学习资源(包括纸质文本的和网络的)的系统介绍。在这点上,我觉得北医出版的《医学史》教材做得比较好,可以参考它的做法。

 

另外,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到的一个困难便是在碰到许多医学名词和术语时,不能及时和准确地理解。我想这点也启示我,如果想从事医学史的研究,以后应该在医学的基础知识上有所关注和侧重。

 

 

(程明伟/2009-11-25)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