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分工和编辑流程——《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语言 |
- 论编辑分工和编辑流程——《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修改建议
- 中国编辑学会于2007年9月召开了第12届年会,这次年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修订《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会议提出,制定编辑新规程,“要吸收编辑理论和编辑实践研究的创新成果”,“要科学合理,有利于操作”,做到“评判标准化,运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监管经常化”。[1]笔者认为,新规程应符合编辑规律,既要反映编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考虑和吸收当前图书出版的新情况和新思路,又要适应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以促进图书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议新的《图书编辑工作规程》在总述部分首先明确图书编辑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性质,同时增加“编辑分工与职责”的内容,对编辑的分工及其对应的工作性质、功能、职责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表述;另外,对编辑流程的修订应更加科学和规范,在突出加强对书稿质量控制的同时,允许内容三审以外的策划、文字加工、设计制作和校对等环节由社外专业机构或人员完成。
一、编辑分工
刘杲先生在《关于编辑规律的几点认识》一文中提出:“编辑的基本规律是编辑人员以出版文化为目的对作品进行选择和加工。” [2]其中,编辑选择包括策划(包括组稿)和审稿,前者是“对资源的选择、对主题的选择和对作者的选择”,后者“也是编辑选择,决定对作品的取舍,决定对采用的作品进行加工的具体要求”;而编辑加工是对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加工整理,使书稿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完美,符合相关的出版标准和规范。既然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是选择和加工,编辑的分工及其职责也应符合这一基本规律。根据编辑工作基本规律,建议将编辑工作分为策划、审稿、文字编辑(加工)、校对和整体设计与若干部分,对应设立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和设计编辑(或称美术编辑)等岗位。其中,策划编辑和文稿编辑分别负责选题策划和审稿,属于内容控制;文字编辑和校对负责稿件的加工整理,属于规范控制;设计编辑负责图书的整体设计,其对图书封面或插图美术作品的选择也可看做是一种编辑选择,而对内文版式的设计可看做是对书稿表现形式的加工,属于外部形态控制。上述这些分工的出发点是承认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让每个人做他最擅长的事。[3] 以上分工是基于编辑各个环节工作性质的不同,在严格控制程序的前提下,应允许具备条件的编辑人员兼任不同环节的编辑工作。编辑分工及其对应的职责和功能见下图。
1.策划编辑
策划是图书出版工作的龙头。图书策划工作包括提出构想、确定作者、形成写作大纲、跟踪编写进程、协助作者完成书稿和提高书稿质量、拟订完整的出版方案。策划编辑负责图书出版全过程的控制和协调。
策划编辑要了解国家关于图书出版的政策、法规和规范;要求知识面广、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有很强的社交和协调能力;还要了解财务知识,精通成本核算;对图书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必须了解同类书的出版现状及读者的需求,精通市场推广策略;对于非小说类图书,还要对其所属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熟悉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动态;同时,要有独特的眼光,能够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亮点。
出版社应设立专人或部门负责图书的整体策划工作。具备条件的策划编辑可以担任审稿工作,也可以只担任策划编辑。一方面,出版社内部多是由编辑室主任或者社领导从事策划工作,他们同时承担大量的复审或终审工作和其他任务,精力有限;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公司或工作室,他们策划了许多优秀的图书,新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应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允许并鼓励优秀的社外机构或个人从事图书策划工作,但对书稿内容的把关,即书稿的三审工作,必须由出版社内部人员担任。
2.文稿编辑
文稿编辑也可称为审稿编辑或内容编辑。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选题的具体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的前提。文稿编辑担任书稿的第一级审查工作,也是书稿的第一责任编辑。文稿编辑审稿的基本职责是按照出版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对书稿内容进行评价、选择和把关,决定取舍,并对初步决定接受的书稿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作者提高书稿的质量;同时,对后续的加工整理提出具体的原则和要求。审稿应以书稿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独创性、可读性以及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作为判断的标准。文字、符号的加工处理不应是文稿编辑的重点,文稿编辑的工作,“是编辑和作者之间持久的交流,编辑不断提出问题,作者也一一回答,直到双方都觉得已经创作出一本好书为止” 。[4]经过文稿编辑处理和作者修改后的稿件,应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表述规范,符合选题思想。
文稿编辑要了解国家关于图书出版的政策、法规和规范;要求知识丰富,尤其是对书稿所涉及的领域要有深入的研究,他须是一位优秀的鉴赏家和批评家。对于非小说类图书的文稿编辑,要坚持按专业分工,很难想象一个对书稿所涉领域没有基本了解的编辑能够对稿件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作出良好的判断。文稿编辑应由具有编辑职业资格的社内人员担任。
3.文字编辑
文字编辑负责对书稿的加工整理,并作为书稿的第二责任编辑。经过三审和作者修改完善后决定采用的书稿,在体例、语言表达、图表和符号运用等方面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其表达更完美,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如《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
文字编辑同样要了解国家关于图书出版的政策、法规和规范,要求知识面广,做事细致,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逻辑能力。文字编辑应具有助理编辑以上职业资格,可以由文稿编辑兼任,也可委托社外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担任。
4.校对
校对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是对文字编辑的补充。校对的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与排版后的校样,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另外,校对还要尽可能发现书稿原有的错漏和不妥之处,并提交责任编辑解决。建议新规程淡化对校对工作“校是非”的要求,“是非”的问题主要由文稿编辑和文字编辑负责。
校对人员应熟悉国家关于图书出版的规定和标准。校对工作也可委托社外具有一定资格的人员完成。
5.设计编辑
设计编辑也可称为美术编辑或技术编辑,负责图书的整体设计。图书整体设计包括外部装帧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是对图书物理形态的工艺性和艺术性构思,其目的是使图书在符合其内容特点和控制印制成本的前提下,具有最佳的视觉效果,方便使用和保存。因此,整体设计必须兼顾艺术性、工艺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图书整体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要求设计编辑具有艺术的眼光和创作能力。图书的外观和工艺质量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因此,设计编辑也必须了解国家关于图书出版的规定和标准。另外,他还要了解各种纸张的规格和特性,熟悉印刷装订工艺流程。
图书整体设计具有鲜明的艺术性特点,知名的设计家大多独立从业。因此,图书整体设计的工作也可以委托社外机构或人员完成。
二、编辑工作流程
图书编辑工作规程的目标是规范编辑工作程序,以保证图书质量。与编辑分工一样,编辑工作程序也应符合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对编辑工作程序中各环节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图书出版的有关规定,并能适应编辑实践和图书出版市场化的要求,便于操作。编辑工作程序可用下面的流程图表示。
关于编辑工作的程序,建议新规程对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予以明确:
1.坚持流程控制,强化关键环节
编辑工作流程图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省略。有些环节可以由同一人完成,比如选题策划、初审、加工或任意二者可由具备相应条件的一人担任,但流程不变。只有通过内容审查的稿件才可进入加工环节,因此,内容控制阶段的三审(即图中的初审、复审和决审)和规范控制阶段的三审(即图中的加工整理、复查和终审)不能合二为一,且三审的任意两个环节不能由同一人担任。
在坚持流程控制的同时,应强化关键环节。图中的粗线框环节,包括选题论证、初审、复审、决审、复查、终审、发稿、通读、质检、读片、批准付印和样书检查,必须由出版社内部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完成;其他编辑环节,包括选题策划、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和校对,可以视情况委托社外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完成。允许一些环节由社外人员完成,并不意味着弱化这些环节,而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出版社对这些环节能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监控;选题只有通过选题论证才可以实施;加工整理和校对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比较明确,可以由其后续环节有效监督;整体设计是否美观、是否符合图书内容特点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可由策划编辑或责任编辑控制。
2.重点突出责任编辑的责任
前三审是对书稿内容的审查,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也是决定性环节。其中,作为书稿第一责任编辑的文稿编辑的初审应是三审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编辑选择”对图书内容质量负主要责任。本次年会上有学者提出,目前三审中的复审往往流于形式,这在出版界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在内容审查阶段,应淡化复审的作用,建议新规程重新界定复审的责任。审稿应着重强调文稿编辑审稿的作用,对作品内容全面评价和提出具体修改建议是对稿件把关和提高质量最重要的工作,复审的作用应着重于对初审意见的评判和解决初审提出的问题。由于进入三审环节的书稿都已通过了选题论证,一般不再涉及是否符合本社出版方向的问题,重要的是审查其内容质量,以及是否符合选题思想。所以,终审除了要对前两审意见进行评价、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重点是对书稿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倾向进行把关。
文字编辑作为第二责任编辑,负责对书稿文字质量的控制。这里的文字质量,是广义的说法,包括体例、语言表达、图表和符号等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即编校质量。文字编辑是书稿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后续的复查和终审环节主要是检查对书稿的加工整理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和规范。
3.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尊重作者著作权的问题。新规程应强调,无论是审稿阶段还是加工阶段对作品的任何修改均应留有痕迹或记录供复查和作者确认;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以“作者文责自负”为借口而放弃对书稿内容和文字的把关。
(2)针对目前我国图书出版抄袭侵权严重的现状,建议新规程在审稿部分着重强调对书稿独创性的审查,防止和杜绝侵犯著作权的现象。
(3)关于是否要坚持三次校对。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出版和写作方面已得到普遍应用,作者对书稿的修改一般都在电脑上进行,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书稿到加工环节之前已经比较规范,发稿后需要重新录入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建议新规程在校对环节不必强调三个校次,而是由文字编辑酌情确定校次的数量。
建立科学的编辑分工体系和规范的编辑工作程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资源和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有利于加强编辑人的责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图书质量和推动科技文化进步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程绍沛. 遵循编辑规律,探究编辑规程——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概述.中国编辑,2007(6):21-23.
[2] 刘杲. 关于编辑规律的几点认识. 出版发行研究,2006(1):29-30.
[3] 游苏宁. 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 编辑学报,2007,19(5):386-388.
[4] 格罗斯. 编辑人的世界. 齐若兰,译.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