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漫游——德天大瀑布

标签:
旅游摄影文化休闲 |
分类: 驴行天下 |
【德天瀑布】位于中越边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为国家AAAA级景区。横跨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排在巴西-阿根廷之间的伊瓜苏大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之间的维多利亚瀑布以及美国-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之后,是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它起源于广西靖西县归春河,终年有水,流入越南又流回广西,经过大新县德天村处遇断崖跌落而成瀑布。
瀑布气势磅礴,一波三折,层层跌落,水势激荡,声闻数里。瀑布河水时急时缓,时分时合,迂回曲折于参天古木间;更有花草掩映,百鸟低徊。 江水忽遇断崖,飞泻而下,站在瀑布之下,水气蒸腾,上接云汉,其滚滚洪流,折而复聚,连冲三关。仰望瀑顶,群峰浮动,巨瀑如海倾;水沫飞溅,如万斛明珠。德天瀑布雄奇瑰丽,变幻多姿,碧水长流,永不涸歇,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雾,均各具情态。其魄力,其气势,其风采,震魂摄魄,摇动心旌。 在德天大瀑布的上游600米处,立有一块界碑排行53号。
德天瀑布分三层。第一层河水沿笔直的山势,俯冲而落在百多米下的山潭中,银瀑飞泻,震魂摄魄的风采与魅力,摇动人之心旌。第二层比较低缓,山势在此造了一个几十米的台阶,让第一层瀑布猛冲而下后有一个喘息的机会,然后蓄势而发,形成了最为壮观的第三层。在第三层已汇聚了从源头流出的四散的河水,几乎是垂直流下的水幕,冲击着宽广的河面,流淌出一幅掩映在绿树怀抱中的天然画卷。
德天大瀑布的美在于变幻多姿。她像模特儿表演时装秀,早、午、晚各展现出一幅幅瑰丽生动的美景。中午艳阳高照时,百米来宽的断崖上,巨瀑如海倾,跌宕50米;冲撞声回荡于山涧,数里可闻。黄昏时,夕阳刚好挂在瀑布上方,暮色中的瀑布如银帘高挂,似缟绢垂天,织上橘红偏暗的夕阳和晚霞,美得引人遐想。清晨,如果运气好,会见到彩虹银瀑同时展现的美景。瀑布猛撞河谷,激起水花飞溅,使雾气弥漫山间;朝阳东升时,瀑布前的雾气折射阳光便产生了彩虹。
这是本楼主站在中越边境眺望越南
在德天大瀑布的上游600米处,立有一块界碑排行53号。本楼主和夫人一同一脚踏两国,爽啊!
相传清朝年间,清政府在这段边界上划规领土,所立界碑,一统边界,当时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山高路远,崎岖难行。当时几个官兵奉旨抬着界碑到此,看天色已晚,还有那么远的路程要走,于是偷懒就地挖坑将界碑立于此地,就是现在的53号界碑。这一立就将碑后中国的许多领土划给越南。
这是本楼主在新中国的【53号】界碑上留影纪念。
这是越南国那边的小瀑布
美女总在你的身边,千万不要错过。
春夏季节的德天瀑布,河水溢涨,激流排山倒海冲泻而下,响声如雷,水雾遮天,很像一位阳刚气十足的魅力男人。其间,木棉花竞相开放山野,如火的木棉散布在一片银河倾盆之间,把德天瀑布点缀得分外美丽;翠竹掩映下的褐色居屋云雾缭绕的风景实在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瀑布对面的越南小夫妻,撑着竹排来到我国向游人售卖小商品。
瀑布周围的群山有层层梯田。秋天,铺金,层林尽染。一眼望去,绿水梯田,奇峰错列,轻纱袅袅,民居水车,耕夫锄荷;小桥流水间有竹筏穿行,那是渔人在撒网捕鱼……一幅美妙的青山绿水南国田园风光尽现眼前。梯田的旁边,便是中越边界的石山。石丛中有中越边境的53号界碑,为1896年清政府所立。界碑虽经多年风蚕雨蚀,历经沧桑,但“中国广西界”五字的刻纹仍工整有力,清晰可辨。游人到此,总喜欢骑着马在界碑前做出一付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模样照相留影。
这是在中越边境上,我在这位越南小妹妹的摊子上购买了一些越南特产,正宗的,味道还正是不一样。
在飞流的瀑布下面是一个30多米深、200多米宽的深潭。深潭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鱼类。这些鱼相当肥硕,且味道鲜美。周围的农民经常到潭里撒网打鱼,渔舟在瀑布下飘荡,把瀑布衬托得更加富有诗意和生气。渔夫们粗犷的山歌,融进瀑布的轰鸣声里,奏出一支动听的山野之歌。如此美丽的风景地,谁不为之神迷?谁不向往?凡是观赏过德天瀑布的人无不对这一美景奇观赞叹不已。
【硕龙“边关地下长城”】,原为地下防炮工事,后改名为“边关地下长城”,位于著名的景点德天瀑布东面约12公里的大新县硕龙镇硕龙街上。“边关地下长城”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深藏于硕龙街周围数米深的地下。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地道纵横交错,并与四周的山峰、泥岭界河,民房贯通,具有防空、防炮、躲避战乱的功能。整个工程动用了数千民工,挖地道,凿山洞,日夜奋战,历时数年才得以竣工。
走进硕龙街后山左边山脚的地下长城入口处,地道呈拱形,高约2米,宽约1.5米,地道壁部坚固、光滑、干燥。往里走约20米,见一石阶,拾级而上,登到山的最高处,是地道的瞭望台,此处视野极为开阔,由此远眺,归春河对面异国进入硕龙街的条条大小道路都尽收眼底,硕龙街四周的各个角落也都在视线范围内,倘若有入侵之敌,将完全暴露无遗,只管他有来无回。
沿着弯弯曲曲的地道继续向前走,就可以看见一个个相隔不远就通向地面的地道哨兵岗,星星点点,错落有致,非常隐蔽。在里边可以清晰的观察外面的情况,从外面却很难发现这些入口。再往前走是一间间“历代戍边御敌图片展览室”。沿此前行,是武器弹药库、军用物资供应室、战时地下医院等设施,还有一间比较宽敞的战时居民室,是专为当地居民躲避战乱的安全场所。更为巧妙的是,有的地道居民室与地面的房间相连,战时进地道,战后上房屋,灵活机动,安全快捷,地道的出口四通八达,有的在山脚岭地,有的在街头巷尾,十分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