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佛问圆通的法门,那我大势至呢,从开始到现在,都没变过法门,所以我没其它的选择,我只能说这个念佛法门。对我来说,念佛的法门,有八个字非常关键。那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入三摩地(96),这个法门第一。
这是我们要说的重点。只要能净念相继,必然都摄六根;只有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和净念相继,二者互为因果。我们重点讲净念相继,一是净念,二是净念相继。
什么叫“净念”?净念,就是与净法相应的念。什么叫“净法”?净法就是本来清静的法。什么法本来清净?唯有真如佛性。故与真如佛性相应的念,才是真正的净念,而真正与真如佛性相应,只有开悟才能做到。开悟之前,只能是趋于相应,相似的相应,所以只能叫事一心不乱,而不能叫理一心不乱。
我们平常念佛,大部分人用的是“持名念佛”。一般人知道的念佛法门,一共有四个。第一,“持名念佛”,就是口中或心里持念佛菩萨的名号。但大部分人,往往是有口无心,口中的确是在念佛,心里却在想别的事,这样念,实在说,并不是在念佛,还是在念烦恼。心口不一故,没什么大效果。为什么有人念了很多年,烦恼依旧?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要想有效果,应明次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其一,口出声念或心中默念。先选择一位佛或菩萨,从早到晚或念或唱,佛号不断。若念阿弥陀佛就一直念阿弥陀佛,若念观音菩萨就一直念观音菩萨,不要贪多,贪多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不能得定;若念就一直念,若唱就一直唱,速度也要定好,若快就一直快,若慢就一直慢,不要转换太多,转换太多亦不能得定。条件允许则出声念,或声大或声小,以嗓子、气力能承受为准,条件不允许则默念默唱。总而言之,不论有事无事,事大事小,都要竭尽全力保持佛号不断。其二,口念耳听或心念心听。若只念不听,
损失大矣,说明念佛没有上路。要想上路快,必须学会边念边听,这样才能有效地摄心。其三,口念心忆或心念心忆。只念不听,很难摄心,边念边听虽能摄心,注意力仅在佛号,还不等于在佛本身。只有转到边念边忆上来,才能比较有效地摄心,并开始转向直接念佛,而不仅是念佛号。以上所说是持名念佛的三个阶段,或说三个方法。其实第四个,就是转到无相念佛,但已不属于持名念佛了。
第二,“观像念佛”,就是观想佛菩萨的形相。正确的方法是,先选择一尊、或一张你最喜欢的佛像,仔细、反复地观察纯熟以后,就去静坐闭目观想,直到观想的和睁眼见到的一样。如果有的地方观想得不是很清楚,就再去仔细看,直到能观想清楚为止。这里又有总相观、别相观两种,都属于事观。观像念佛更重要的是理观,时间关系不能细说。
第三,“观想念佛”。主要依《观无量寿经》里介绍的十六种观想而说。初观、日想,第二观、水想,第三观、地想,第四观、树想,第五观、八功德水想,第六观、总观想,第七观、华座想,第八观、像想,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第十观、观观音菩萨真实色身相,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色身相,第十二观、普观想,第十三观、杂想观,第十四观、上辈生想,第十五观、中辈生想,第十六观、下辈生想。其中除了最后三观是说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外,前十三观大都是说有相的观想,而从第九观到第十三观皆是念佛三昧,“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第三观到第九观虽然有观想,因不是观佛,也不见十方一切诸佛,不能叫念佛三昧,只能叫观想三昧,而第一观和第二观因为动中不能分明,还不能叫做三昧。因为《观无量寿经》细说这十六种观想,所以也叫《十六观经》。观想能力不强的人不容易成就。观想念佛,不仅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97)庄严,也观想其正报庄严,不仅作事观,也作理观。以上三种呢,因都基于有形有相的念佛,可大致说其为“有相念佛”。然而,有相念佛进入理观时,已是无相念佛或实相念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