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赏析-黑塞《悉达多》讲文

(2014-03-08 20:32:08)
    在相当程度上,《悉达多》是一本好书。译者非常虔诚,文笔有诗意,放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小说中包含了黑塞的信仰和证悟,这是非常高级的写作,但还不是我心目中最高级的写作。我心目中最高级的写作,就是为证悟寻找适当的表达形式,不管这个形式是不是小说。黑塞是一个小说家,他的思想中还有小说的观念,先有小说再把证悟放进去,那么就不是最好的小说。因为好的小说应该不是小说,比如我想说,现代有生命力的表达形式也可能是漫画。真正值得表达的是证悟,其次才是信仰。证悟和信仰不同,在我看来,证悟远比信仰重要得多。当然,证悟和信仰也是名言假设,实际上很难分清楚,对于初入门的人来说,没有信仰就无法得到证悟。但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明白,信仰是信仰,证悟是证悟。如果能把信仰和证悟分辨清楚,程度也就比较高了。

 

      这本小说书名叫《悉达多》。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Śākya-muni)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释迦牟尼中的释迦(Śākya)是族名,牟尼(muni)是圣人的意思。牟尼意译是能仁或能寂,沉默不语,一直在思考问题的人就是圣人。在中国这个muni曾经翻译成“文”,释迦文佛。广东话“文”读成“门”,“文”其实不是义译,而是音译。当然如果望文生义,也可以引申开来,文的音训就是默然,好比老子和苏格拉底的漠然不应(参看拙稿“《克利托丰》辨析”)。从形训来讲,文就是爻变,《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回到释迦牟尼还是在家人的时候,他叫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名,乔达摩是姓。悉达多(Siddhārtha)有两个主要解释,一切事成,一切义成。乔达摩(Gautama)亦即瞿曇,意为纯淑或地最胜,译者称西文中原义是光耀世界者。黑塞把释迦牟尼的故事一分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悉达多走一条修行之路,回归乔达摩,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人重新拼成一个人。

 

        小说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取材于佛教的修行传说,第二部悉达多另外走一条修行之路。故事大致讲,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婆罗门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姓。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很好,父亲非常博学,经常跟别人讨论学问。他从小修习辩论、静思、禅定,也体会了《吠陀经》中的“唵”。唵是印度梵文的根本音,以后佛教的根本咒唵啊吽,以及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都以唵音起首。在古印度传统中,从唵这个音中可以体会宇宙的根本阿特曼(Atman),世界就是从这个音中变化出来。阿特曼有呼吸的意思,它把整个宇宙看成生命体,有一呼一吸、一阴一阳的律动。这个词可以解释成我、自性或者本质,修习体会阿特曼,类似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悉达多受到父母的照护,还有个好朋友侨文达,从小一起读书。一天在他家门口有沙门经过,悉达多就追随而去了。好比当年释迦牟尼在宫廷里生活得很好,文武双全,金钱、美女都没问题,最后走出城门看见了生老病死,于是发心出家。沙门(sramana)是印度的出家修道者,接触过佛教经典的人,都知道有所谓的四沙门果,也就是《金刚经》中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最高成就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修行的最高果位。悉达多成了出家的修行人,父母很痛苦,但是阻止不了他。侨文达也跟着去了,朋友二人上了路,其情形有些像唐•吉诃德和桑丘。他们跟从沙门修苦行,目的是“丧我”,好比庄子所谓“今者吾丧我”。修行的方法是“损之又损”,减缓呼吸到近乎停止,然后减缓心跳到近乎停止。如此三年,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最后并没有证到自己原来想达到的成果。这时候他们听说乔达摩,也就是世尊或者佛在舍卫城讲法,两个人就过去了。侨文达加入了乔达摩的教团,悉达多虽然认同其教义,但是不愿意加入。乔达摩和悉达多见面时,有一段对话。悉达多问他,在你的教义里,世界是圆融为一的,又是可以救赎的,这其中有矛盾。佛陀回答,我的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超拔苦难。悉达多又问他,我对你的成就和教义毫无怀疑,但是怀疑你自身体验的秘密通过你的教义无法传达,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路,自己体验出来。佛陀回答,提防你过分的聪明。佛陀的回答,我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完全可以相信。要知道黑塞能这样写,那也是黑塞的证悟程度,可以比拟《玻璃球游戏》中音乐大师的最后之言:“你这是没有用的,约瑟夫。”这两个回答程度极高,我对此毫无疑问,不可能否定,只能欢喜赞叹。

 

        第一部到了最后,悉达多抛下了佛陀,抛下了朋友,重新上了路。他在绝对孤独中,有了一个觉醒。他以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现在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从婆罗门教的角度来讲,世界都是假的,包括父母和自己在内,都是假的幻象(maya),要从里面找出真的本体界。现在他回到了现象,现象也同样真实,所以才有了看山是山的证悟。这时他非常惊讶地发现,以前自己所讲的话,自己并没有真正懂得。这个发现应该有普遍意义,原来自己头头是道讲的话,都是自己不懂的,自以为懂而其实不懂。所以古希腊苏格拉底要找人辩论,你讲的这些话,自己真的明白吗。我举钱穆晚年最后的文章为例,在他的那篇《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四期)中,讲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天人合一。他自以为是晚年的大发现,为此兴奋不已。身边的人提醒他早就讲过多次了,他说你们不明白,我现在讲跟过去讲大不相同,过去只是一般的强调,现在才是真正的彻悟。后来这篇文章留下来了,初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相信他的图景完全不一样了。当然,这个最后的懂是不是真懂,那还是要问一下的。他讲的时候,我相信,对自己的内心绝对真实。

 

        第二部开始,悉达多去找高级妓女伽摩拉,向她学习情爱的秘密。然后再去找大商人,向他学习赚钱的本领。大商人和伽摩拉,作者描述重点在后者,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食维持空间,色维持时间,也是色的程度高一点。悉达多进入城市,多少年后渐渐迷失本性。终于他觉得这样不行,然后就离开了。他后来明白,只有经过那些可怕的岁月,他自心中的浪子和富人才能死去。这就是说,一定要经历堕落的过程,才能走到更高的阶段。如果研究古来修行者的历史,这个话基本也不差,但是由他自己来说,多少有寻找借口的意思。他来到了河边,河边有个船夫,当年就是他渡悉达多过河的。悉达多讲自己的故事,船夫就倾听,我觉得悉达多有着倾诉欲。书中描写,船夫最美的德行之一就是倾听。上次讲中国的圣(聖)字从耳,基督教也有所谓“有耳能听”(《新约•马太福音》,11-15)。船夫倾听的功夫是怎么学会的呢,是河水教会他的。悉达多问,那么你也是从河水中学到这个秘密的,就是世界上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船夫点头称许。我觉得中国人早听到了,像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完全是明白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他也是明白的。小说中描写“河水永无迁变而刻刻常新”,不就是苏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吗?这时候传来消息,佛陀即将涅槃。四面八方的人都去朝圣,朝圣者中有伽摩拉和她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悉达多的儿子,是他出走之前怀孕的,悉达多并不知道。我对宗教有重大的保留,就是修行者如果没有走到最后——很少有人走到最后,有了宗教以后往往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理由。伽摩拉是一个有钱的人,但孩子不是单凭钱就能长大的。这个女人再能干,再有仆人帮忙,一个人带孩子还是蛮辛苦的。悉达多为了更重大目标修行去了,于是就一走了事,不负责任地撒手不管了。然后黑塞笔锋一转,悲剧出现了,伽摩拉因为被毒蛇咬而死去,留下了儿子。这个儿子从小给母亲惯坏了,叛逆而任性。任何做父亲的人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的儿子走一条健康的正路。悉达多希望儿子也能修行,也能倾听河水,在他看来这是人间最幸福的道路。他怕孩子学坏,始终限制他。孩子犯了错也不去责备,用爱来束缚他。在孩子看来,父亲几乎完美无瑕,就更无法赢得他的心了。然后孩子逃走,我赞成孩子的逃走,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不能代替。尽管这个孩子顽劣不堪,他的想法中充满错误,但这也是他的道路。你是你,他是他,对孩子又怎么可以强求呢。悉达多去追,当然追不上,他心中隐隐作痛。做父亲的心理完全能够理解,孩子不肯走好路,要走一条坏路,怎么可能不感到痛苦。船夫引导他再倾听,最后他的哀伤完全化入河水,他的智慧达到了圆成,与万物和谐如一。船夫说,我一直在等这一刻,你终于懂了。然后他走入林中,身相光明遍满。船夫是隐藏的高人,你如果不懂,他也不显出来,而你一旦懂了,他印证完也就走了,非常像中国的禅宗。再后来,悉达多又遇见了侨文达,侨文达在教团中修行,还是没有证道。最后最后,悉达多和侨文达碰了一下前额,发生了奇迹。侨文达也证悟了,他看到了万物背后的深邃,他看到了永恒。

 

        总体而言,小说中有四个证悟的人。第一个是乔达摩。他就是佛,小说没有写他的修行过程,高高在上,无懈可击。第二个是悉达多,悉达多的学习和漫游是对乔达摩的模仿,最后两者合而为一。另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侨文达。侨文达听释迦牟尼讲经,在佛教中是声闻。另一个是船夫,他从倾听河水而来,在佛教中是缘觉。小乘佛教分为声闻、缘觉,缘觉比声闻程度高。所谓缘觉就是从万事万物中倾听和体会,《庄子•人间世》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缘觉另外的翻译是独觉,也就是缘觉的另一面,他不依靠老师的指导,是一个人自己悟出来的。乔达摩和悉达多是一对,乔达摩是已经证悟的,悉达多演绎了乔达摩的修行过程。侨文达和船夫是一对,侨文达是声闻,船夫是缘觉。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黑塞的佛教观念,他当时在西方了解的就是声闻、缘觉两条路,没有其他了。可以指出的是,在佛教中这还是小乘,还没有到大乘菩萨行。

 

        大乘菩萨行哪儿有呢,有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大乘菩萨行。《维摩诘经》中讲,“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方便品》),可见他有夫妻和家庭,也做过生意。就大乘佛教而言,悉达多看成过程的那些东西,本身可以是究竟的。黑塞一定要到里边兜个圈子,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丢掉,完全限制在了小乘佛教里面。我觉得在这上面至少还可以有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小乘和大乘的关系。第一步可以是小乘,第二步可以是大乘。第二个层次,是显教和密教的关系。第一步可以是显教,第二步可以是密教。这恰恰相合于悉达多之两义,一切义成,显教;一切事成,密教。在这两个层次之上,是否还可能有其他层次,此处暂且不论。黑塞对佛教的了解,如果上去一个层次,小说的象完全可以变化。由于这里的限制始终没有解决,一直留到了《玻璃球游戏》。克乃希特走出了卡斯塔里,他已经明白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大乘的形象。可是他走不出来,一旦走出来就死了。这就需要黑塞去再读一遍孔子的话,我相信这句话他一定是赞赏的,那就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著《悉达多》,杨玉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
1.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直接关注帐号:mingzheng-rlz

2.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一起学习成长。 

3.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4.关注成功后,输入“联系方式”-联系法师;输入“账号”-供养法师、援助讲堂;输入“活动”-查看近期活动;输入“地址”-查看法师常住地址、行车路线及问路。

5.直接扫描下图二维码,或保存下图,即可关注明证法师-如来藏讲堂

 

小说赏析-黑塞《悉达多》讲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