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愿所有的生灵都有家、有爱、有未来--爱于生命之重

标签:
读书心与心的交流不再孤独文化 |
分类: 人生感悟 |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菜根谭八十六)
涌起的念头一发觉是朝着欲望方向的,就赶紧把它拉上理的正路,念头涌起就发现,一发现就扭转,这是把灾祸变为幸福,使死亡恢复生机的关键,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我来如流水,去如风。”
近来闲暇时分翻找出几本爸爸生前送给我的1992年出版的《人生文丛》中的梁实秋、徐志摩、郁达夫的美文集。越发有感人生的不确定性和人性的多变、人生的不可控、生命的脆弱,心中感触颇深,重新审视认识生命时真的很沉重。
思考过后,我幸运是一个愚钝的俗人,不会有天才的大脑和思维,让我甘于平庸,甘于在平凡的生活中甘之如饴,很高兴我是一个正常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作者,80年代朦胧诗代表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杀妻后自缢、90年代新文学史中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广为流传“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的作者25岁自杀的诗人海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事例证明:在高尚和卑下之间、在真理与谬误之间、在善良与恶之间、在天才与疯狂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为什么平庸的人可以很快乐的活着,而那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长期被自杀情节所左右,要这么糊涂地这么早选择一条让自己消亡,让家人心痛的不归路???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东西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前行的动力,鼓舞我们追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也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稍加不注意会慢慢侵蚀我们的思想,慢慢对我们造成伤害。其实人类时不常会有一些不安的想法,恐惧和焦虑是灵长类动物本性的原始本能,学会控制正确处理,可以帮助人类生存,预防受到伤害。
在当今社会,海子偏激的个人理想主义思想还在负面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误导着一部分青年,追随他的思想、效仿他的生活方式,受他的影响太大,以他的思想、行为为榜样,封闭自己,每日沉浸于荒谬的幻想、妄想专注于偏执的刺激,荒唐的想法,意识不到潜在的危险,又不知控制自己,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没有感觉,长期陷入麻木状态,慢慢坠入深渊还不知自省。顾城和海子都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但日常生活被入侵式的想法所强迫充斥,久而久之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习惯性行为,长久内心被追赶的恐惧感,让他们在极度焦虑强迫的状态下最终伤害自己伤害家人。这种社会现象真真是应引起整个社会警觉关注。
看着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命的消失,我内心深痛惋惜。20几岁,正值青春,一切才刚刚开始。知识的积淀、阅历的积累,正是拥有梦想,正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的年龄,人生奋斗才刚刚起步,人生本应渐入佳境,真正去走入了解这个世界的精彩。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是如何经历了常人想象不出的内心生与死的挣扎。从有了消亡的念头后,怎样一天天算计着时间,若无其事义无反顾的去做这傻事。难道这人世间真的让他们那么失望,没有一丝值得他流恋不舍的人和事吗?
逝者已去我们不能真正做到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唯有通过他们的言行和成长经历进行推测,找寻让他们这么绝断的原因。也许从小生长过程的特殊性造成性格的断点,使得这部分人平生落寞孤独,爱的缺失和缺乏正确的督导也许是他们如此偏执过激行为的根源之一;也许是自恃才高,不屑他们认为的世俗所牵绊;也许是一贯的偏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被打破;也许是。。。我们作为世俗之人真的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
感觉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信奉个人主义、理想主义、喜欢童话并不屑于现实。内心很矛盾,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他人倾听自己的心声,但他们又有意识的排斥他人,不接受和他们看法主张不同的意见。在80年代盛名堪比金庸的灵性朦胧诗的代表,被人冠以“童话诗人”的顾城。一生生活于童话和现实之间。诗歌中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童话般的场景和田园风格,远离人类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孤独”大陆。这也是他选择定居新西兰的原因吧,但新西兰充满魔幻仙境纯真的净土也不能驱赶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实现不了他想象空间里的世界,偏执地放大凡间世俗的烦忧。虽然他几次被他妻子挽救,但他战胜不了自己的心魔终究不能逃脱自己设置的宿命并伤及本应他心中最爱的家人。
也许正如许多学者所言:他们一直处于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始终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远离人群脱离社会,简单枯燥的生活是形成人格缺陷、空虚疲累,导致他们堕入深渊的致命根源,真的是很可怕。
享受爱,这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情感。因为感受了爱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和可贵,对于部分“天才”的特殊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愈发感悟爱于人来说是似水、似空气、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爱是责任,是我们内心的表达,爱没有理由,爱是绝对不能放弃的,爱于生命中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没有爱的人生会让寂静夜空中伤痛的人更加孤寂,受伤的心灵在孤独时泪流不停却无所依靠,进而更多的渲染不幸和愁苦、周折,内心沉浸于悲哀的生活。强装出的强大外表也难掩深藏心底被阳光照不到的自卑、懦弱和凄苦。
放大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信仰,不满现实不真实的混沌思维,失去必要的理智的克制,踞坐在屋隅里与社会与人群的脱节让没有节律的自我利己、唯我独尊、追逐自由思想过分膨胀。
这部分人的成长经历有的部分很是雷同。聪明、有超乎凡人的聪慧,使得他们做事的效率很高。理想主义使得他们对现实不屑一顾,排斥、脱离人群,沉溺于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固步自封枯燥无聊地度日。过早感悟人生的曲折、酸苦,会让不满慢慢融入人的性灵。
欲望得不到满足,不甘心承认自己的本相,被这种离魂病性质的无形的推力所侵扰,日益堆积起的伤痛会自毁人生,慢慢掏空虚弱的身体。生活中没有了阳光,照不化呆木的心灵,神经被不可名状的压迫所折磨,偏执不真实啃噬着生命本根的才情,还未曾尝试过生命里那么多可能的乐趣,每日混沌地生活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不真实世界,慢慢地任这种空洞的虚荣、虚幻的性格缺陷让人无力、脆弱,走向消亡。
仿佛在验证人言中的:天才是疯癫。特定的时间定格在生命中,不能让人轻易遗忘这种悲伤。
同样推崇自我主义的徐志摩自剖:“个人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谎骗你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的痛苦。与其那样,还不如及早认清自己的深浅,不要把不必要的负担,放上支撑不住的肩背,压坏你自己,还难免旁人的笑话!朋友,不要迷了,定下心来求你现在的福分吧;思想不是你的分,文艺创作不是你的分,独立的事业更不是你的分!天生抗了重担来的那也没法想(哪一个天才不是活受罪)你是原来轻松的,这是多可羡慕,多可贺喜的一个发见!算了吧,朋友!”
可能每个天才内心都有过‘自剖’的挣扎。我们常常在设想,假如在这种令人心痛的病象,在内心没有形成之前或逐渐遗失年少人幻想中的美满幸福而少年老成哀思初起之时,家人、周围人、相关人给予更多的意识和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给晦暗的心灵一丝光亮,这种不可理解的病象和内心的寂寞是否有缓和、治愈的希望,重新唤起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正如徐志摩文中所述:“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苦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我们常常会在想: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受到的关注多一些,发现他的某些行为及想法不同于他人,当他们刚刚开始远离人群刻意逃避社会的现象刚刚出现苗头时,家长及时对偏差部分予以纠正,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受到心魔折磨时帮他战胜内心恐惧和焦虑不走偏路,后面的不幸可能就不会发生。
思考的结果是: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会延续他一生的,对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那将可能改变这不该发生的人间悲剧;但当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定性自毁时,救得了他自己的唯有他自己,因为心魔在他心中。(徐志摩“迎上前去”文言:因为他是“有志气”的人,在不能自己豁脱苦痛的时候,宁可死休,不来忍受医药与慈善的侮辱。)
养育子女,这其中教育、爱护、关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友善、包容的人格,能正确有勇气面对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传递你的爱对于孩子的人生和未来至关重要,真真不能忽略轻视。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味生活的艰辛和苦涩,最终内心的绝望导致陷入无所依偏执的深渊。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同样时间会让爱在我们的人生中定格。拥有爱的生命在累了倦了的时候有肩膀可依靠,那么内心有动力可以支撑疲惫的内心,咬紧牙关继续努力走下去。
爱让我们有力量给予我们爱的人温暖。作为家人不能忽视、放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暖暖的爱能让心痛的回忆慢慢淡忘,擦干泪眼仰望雨后彩虹,固守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追逐梦想,追逐生命中本该的美好,让寒冬的长夜不再漫长,寒夜中的人不再孤单。
爱能让那上天特别厚爱赐予的非凡的才华得以长久展现,而非过早看破红尘只追求短暂怒放的娇艳,绽放其生命中本源独特的,让这份美丽转换为美好记忆。祈愿这些过早没了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里能找到温暖和爱。
当烦忧时找家人、朋友倾诉陪伴,爱的温暖会照亮你的心扉。让我们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看天、听鸟、读书、嗅花香。。。快乐的活着,真真不虚此生。祈愿所有的生灵都有家、有爱、有未来。
感恩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