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录

标签:
中国心 |
分类: 旅游 |
春节假期,利用半天的时间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祭奠,春节的几天天空都很晴朗,唯有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那天天空下起了毛毛雨,似乎天空也在哭泣。观后感触颇深,感觉去南京一定要抽时间去纪念馆参观重温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人类如果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会招致未来的灾祸,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P1
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门外的雕塑,雕塑再现了我们民族、同胞所历经的苦难,纪念馆的建筑和整体布局真的是相当有震撼力。建筑、图片展示、文字说明、声像、灯光、虚拟火焰、堆满白骨的万人坑。。。。都真实的将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苦难和所受的伤害展现在世人眼前。
(还有很多场景沉重到我不忍细看和拍照,亲临现场吧!)
P17
(12秒--是一个狭长的三角墙体,墙体的夹缝部有条自下而上的微弱光条。两边的墙体贴满了死难同胞的生命灯即遗像。右侧的墙体上挂着一只小钟,秒针的声音沉重的走动12秒后,从墙体的顶部掉下一滴水滴,涟漪荡开的同时,生命灯亮起并迅速熄灭。--摘自博友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c2e50100ctk7.html)
作品位置有点偏,不要错过!值得感受!
P19
P20
P21
P22
P28
P32
P33
P34历史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重温历史可以让我们时刻警惕狼子野心!
P35
《拉贝日记》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到中国,不久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经商。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女和外孙女均出生在中国。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在今天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拉贝的祖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日本的盟国,他本人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的负责人(代理)。这就使他的记述具有别人难以代替的特殊作用。当然,由于拉贝当时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南京安全区内,又只是他个人和他周围人的所见所闻,这部日记不可能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作出完整的系统的论断和估计。这是不可以苛求的。尽管如此,《拉贝日记》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