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文学》2025年第4期“十面埋伏”周所同诗《只有6行》之张无为评

标签:
特区文学十面埋伏周所同诗张无为评 |
分类: 缪斯醒来时 |
《特区文学》2025年第4期目录
观潮
雪崩(中篇)/卢一萍
新锐
狮城昨(中篇)/李浩然
唤醒咒(中篇)/武庭英
飞越彩虹(短篇)/程皎旸
拂晓(短篇)/张秋寒
叙事
岛上一条蛇也没有(短篇)/文非
藕结(短篇)/李路平
奔波了一整晚(短篇)/李黎
选诗
雨夜寄北/马累
梨花与母亲/邵婷
清晨之前的月亮/牧斯
未来批评
人之味/胡行舟
一技均道妙/皮佳佳
我们为什么恐惧技术,而非艺术?/刘晓宇
十面埋伏
《只有6行》/周所同
世宾/吴投文/向卫国/周瑟瑟/宫白云
赵目珍/张无为/高亚斌/徐敬亚/霍俊明
2025年第4期《十面埋伏》选诗
周所同诗:只有
两只鸟只有三只翅膀
中间重叠之处用来飞翔
喜欢大多数人如爱一个人
甜蜜与痛苦才是孪生婴儿
心比眼睛看到的总是多一些
但少一粒米就饿死你了!
周所同:197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俄语专业。历任山西省忻州地区文化局专业作家,《五台山》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山西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张无为评:纯简诗写,解读颇难
《只有 6 行》属于无题,也可以验证周所同作为“50后”诗人于近年连续获得“星星年度诗歌奖”、“昌耀诗歌奖”并,契合老杜所谓“文章老更成”。他把控诗意可以说不断进一步强化,总是处于进行时写作状态。他的语言文字如此简练,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甚至不符合日常逻辑的言语、意象呈现到怪异,揭示出某种另类规律现象,乍读让你感觉没什么可谈的。进而以至于需要读者不得不反复品味才能获得一鳞半爪。其文本像一座桥,但没有桥面,只有桥墩。而且桥墩之间的距离大于人的步伐,解读颇有难度。
诗人于2024年5月在获奖后接受专访时说,根据西方哲学家贝尔有关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之间关系的理论,形成艺术创作中不同的梯度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由照相机式写作,到主观感觉的加入,再到智性表达的完成。” 而最后“智慧看到的才能抵达哲学层面,才具备更高审美和全方位的认识意义”。这首《只有 6 行》自然也属于“智性表达”并抵达哲学层面及相关意义的。不过全诗6行分三节,每节之间是大体有逻辑关系,第二、三节之间还有递进关系,但第一节与全诗并没有明显的直接关联。
第一节写鸟,第一句的初步感觉是两只鸟的翅膀有残缺或受伤,但读到第二句显示并非那样,而实际展现的是因视角导致的误差,或者说是别致的比翼双飞。而且“重叠之处用来飞翔”由此引发出独特诗意,也不排除另有寄托。
第二节转而写人,“喜欢大多数人如爱一个人”的两者之间与数量、程度均无关,喜欢与爱明显有一致性。而且他们的共同点是甜蜜与痛苦并存,这二重性感受甚至两极化体验都不可或缺,彼此相生相伴如双胞胎、双生儿。作者由此透露出某种辩证关联与相辅相成。
第三节进而深入到人的心和眼对照,也揭示出破常规的结论,即尽管有专属“看”功能的具体器官眼睛,却不如虽无“看”功能而有“思”功能的抽象的心,心反而比眼所见要多,也更丰富多彩。这比日常习惯看法明显深刻并且合理合情。最后一句,从深层揭示的是——无论是肉体的眼睛器官,还是有思考功能的“心”都无一例外地依托“米”即食物供养的,无论是谁,少一粒米就会饿死。亦可从表层考察,得出眼睛虽不及心,却可以是心的物质前提,因而得出比心重要的结论;当然再向绝对跨一步就会发现,有视觉功能的人眼是具体的器官,有思考功能的心(脑)同样是器官,二者均有物质载体,只是古人将思仅仅与“心”关联在一起并成为习惯。而这也并非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