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江非《它》冯青春《我无法诚实地记述自己》(《特区文学》2023年第4期)

标签:
诗评江非冯青春两首诗 |
分类: 文艺反思 |
张无为评两首诗
《十面埋伏》之一
它
江非
我的母亲告诉我它就在那儿
于是整晚我都在向它靠近
骑着静止的马,扛着瘦长的梯子
把脚伸进一片露水湿重的草地。不停地
敲打着它的门环,去开另一扇门
于是我感觉到离它并不远。只要我尝试
一步一步,向开阔处挺进,脚
接近那片漆黑的海岬。绕过
沧桑、起伏的海滩
然后慢慢深入一处睡熟的丛林
在天亮时分,我到达了它
站在低处,我仰望那些树上不动的王冠
想起那些先我之前来过的人
我没有来时,曾来过另一些人
没有哪个去处是这样有力
没有哪条道路会这样崎岖
河流,在接近它时,只有永恒
站在那儿我曾是如此深深忏悔
我孤身一人,身处这孤独的海景
看见远处沙滩细密,祖国闪耀,而群岛孤零
江非,1974年生于山东。曾参加青春诗会,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屈原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海子诗歌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著有国学专著《道德经解注》,以及诗集《传记的秋日书写格式》《白云铭》《夜晚的河流》《傍晚的三种事物》《一只蚂蚁上路了》等。一级作家,海南省作协副主席。现居海南。
张无为:形而上之路如何有效抵罗马
《它》表现从寻求到抵达某种神秘所在,由此试图感悟形而上意义。全诗分层展现出“我”从获得感召,经全力实施到曲折抵达,最后全身心体验出新境界的全过程。不过,由于在设定的归宿、寻访环节似有“大题小做”之嫌,意象营造及体验事实等亦有调整空间。
“它”是什么?神秘而不确定,“我”从母亲那得知,故信其有。“它”如神圣召唤、吸引“我”,诗的开头如此设置悬念足以吊人胃口。继而“我”付诸寻访,相关三组意象清晰具体,又有些模糊,意在表明需要借助各种方式并可能在实与虚之间不断叩问、不断靠近。其中骑马是为跨远程(“静止的马”可玩味),扛梯为了攀援,敲打门环是为走进屋宇或院落,而脚伸进一片露水湿重的草地似附带闲笔,包括用“伸”是否能尽其效,需结合下文进一步考察。
第二节“离它并不远”顺手衔接。“我”尝试一步步挺进开阔处,接近漆黑的海岬,绕过沧桑起伏的海滩,这三个动作关联到三种不同场景,直到第四个动作关联到得以抵达的神秘所在。四次移步换景显示出跋涉中曲折与变化,但所有这些均系一夜之间完成,可谓速达速成;从路径看,向开阔处到海岬,绕过海滩即丛林,并没显示出多么艰难险阻。尤其设定“丛林”为目的地,除“睡熟的”隐喻外还能靠什么去承载出巨大神秘,尚未铺垫出来。而且,在此反观前半段路,“我”又是骑马、扛梯,又是敲打门环之类的系列动作;相比之下,后半段仅靠单纯行走完成,难度明显弱化许多。作者讲究调动动词,亦不排除因出于按条理化切分的考量,但如果避免前后两段之间有截然感当更佳。
第三节起句过渡,天亮到达,之后以站、仰望、想三个动词依次逻辑呈现出“我”的心态。其中“树上不动的王冠”是核心,应是出彩之际,该意象能指大可蕴涵有某种神圣、庄严等令人肃穆、景仰等境界。那么此前“站在低处,我仰望”的心态是无疑的;也正因此,才会有此后“那些先我之前来过的人”;接下来“我没有来时,曾来过另一些人”略显重复。
第四节先是申明抵达的意义两点:此处最有力,道路最崎岖,似乎都没有之一,如此强调是对第二节中展现“崎岖”及第三节显示“有力”的补充性深化,如果第二、三节呈现到位则更水到渠成。如果没有此两个申明,我倒以为此诗可以揭示日常顿悟,是对自残式“朝圣”观的反拨(如张承志《金牧场》中因担忧所见并非神圣而自残双眼)。因为接下来即揭示丛林的神秘神圣感。先写“河流,在接近它时,只有永恒”,此感觉意在显示其超时空的存在,很好;再选择河流与树林这对众所周知的意象,能找到陌生化关系亦属难得;而“站在那儿我曾是如此深深忏悔” 似有两处指代不明,一是“那儿”是眼前的树吗?二是“曾是”指的是已往在另外的树下“忏悔”,现在才得以超脱吗?这两处应该明确。基于此可以再呈现别致心理,甚至匪夷所思。当然,或许作者有意模糊处理也自有道理。
尾节概括描述感悟成真后的境界,应该说这是难以言状的感悟,也需要相应意象,而且只有感觉化呈现才精彩。从意象来看,“远处沙滩细密”“群岛孤零”都在各自矛盾中的确有一些意味,但“孤独的海景”“祖国闪耀”总感觉与形而上层面难以匹配,虽然如“祖国闪耀”与“群岛孤零”之间的诗意关联还是有意味的。
当然从神秘的森林挖掘神秘召唤,如波特莱尔有《契合》顿悟到人与自然的奇妙。本诗中 “树上不动的王冠”固然也蕴藉,但“王冠”总是浸淫着常见的世俗味道,喻指内涵也略显单薄,那么作为包袱抖出似不足以令人惊异,抖的过程亦可再生奇崛。即使是树与树亦如人之间同样可有云泥之反差,只是需要挖掘到位,才能会找到通向罗马的最佳路径而且满载而归。譬如曾有诗写“半棵树”或“无头树”的成功之作,是另外的形而上诗意,或可共参照。
《十面埋伏》之二
我无法诚实地记述自己
冯青春
很多时候。我无法诚实地记述自己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鞋匠
每日和诸多臭鞋打交道。既无钱也无友
当我累了推开破鞋坐下抽烟时
我本应该这样记述
在逼仄昏暗的鞋店里
我正坐在一张和我一样孤独的椅子上
但是神差鬼使。我竟这样写道
我正坐于法老的殿堂上
或者自比菩萨坐在庙堂上。如此种种
更有甚者。比如现在我本汗流浃背
但突觉寒气嗖嗖。满目莫名生出荒芜之感
于是又写道:我正坐于荒原之上
又名秦匹夫,1980年生于陕南漫沿沟。白羊座。初中生。鞋匠。写诗十数年。著有诗歌《泥沙集》千多首。
张无为:身份记述由裂变而升华
这首诗实际是从有意作虚假身份记述中,揭示卑微草根的处事方式(“无法诚实”应为现实所迫),从深层清晰折射出希冀人人都有存在意义、价值纷呈、人格平等,等等。应该说有层次,有个性,更可贵的是到最后,诗蕴涵又有新飞跃。
作者开门见山即袒露如题事实,本应记述与想象中事实记述层次分明并且一分为二。前部分是心知肚明地认知,我是鞋匠,身份及日常状况通过倒叙实现,简洁而有条理——这是由于累、坐下抽烟时开始记述的。而接下来却“神差鬼使”地写出另外的身份。他想象自己是殿堂上的法老或庙堂上的菩萨。请注意,或许由于“坐在”“逼仄昏暗”“和我一样孤独”的场景在彼此之间部分重叠或相类,这才是“我无法诚实地记述自己”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人生境界在大相径庭中同样或有重叠之处。顺便想到一个假设:如果带破折号的两行将“鞋店”“椅子”替换成模糊化词语,效果又会如何呢?
身份认证是人在社会上最起码的存在事实。在人格平等的理想群体中,任何身份都有应该有各自的立足点。总统与流浪汉可以握手并肩,像每个身份证码在一起,如人人裸在澡堂。当身份无法诚实记述,除有个体神经混乱之外,一定是社会中如等级森严、人格异化、自尊畸变等观念在作祟。这是该诗背后潜含的意义。
最后“更有甚者”是作者心态再转向感觉。“比如”不仅衔接巧妙,而且诗意升华到更高。原本汗流浃背却觉寒气嗖嗖,既是“我”虚假记述后进一步契合情理的心态,亦是社会环境荒诞使然。从莫名的荒芜感自然转身到“正坐于荒原之上”的新境界,进而抵达绝顶的孤独哲学。这种如坐于荒原之上的孤独境界,什么身份才会有呢?答案是与身份无关。是的,正如《庄子·知北游》所云,道“无所不在”,甚至可以“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那么一个鞋匠何尝不可以有?反过来,帝王将相在社稷庙堂或许还未必能。可见,能与不能与地位、身份无关,而是个人修行的结果。该诗中就“鞋匠之道”如果像庖丁解牛或轮扁斫轮指向哲思,不知是否还能进一步释放诗意华采?当然,目前的点到为止已经实属难得了。
附:《特区文学》2023年第4期目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11/c437604-32661663.html
来源:《特区文学》 | 2023年04月11日14:45
头 条
风就是这样变幻的(组诗)
诗歌碎碎念(创作谈)
药的卷轴 (组诗)
诗是最后的身份标识 (节选)
名 家
俳句与自然观察者(组诗)
旦斗纪行(组诗)
在细雨中(组诗)
感恩书(组诗)
实 力
深夜启程的花朵(组诗)
一万年以后(组诗)
草木深处(组诗)
夏夜(组诗)
寻找:乡间的记恋(组诗)
正是人间锦绣好时候(组诗)
那夜雨水下在钢琴上(组诗)
礼物(组诗)
一个异乡的词根(组诗)
发 现
大山和月亮的名字(组诗)
暗影的副标题(三首)
漱玉歌(外一首)
正反辞(组诗)
鸟鸣(三首)
吃酪梨的女孩(组诗)
旅途(组诗)
热带气旋(三首)
主编推荐
循环的时空与同一的悲喜
相印证(组诗)
跨 界
我从无数个夜晚醒来(组诗)
五月(组诗)
不只是一种形状(组诗)
诗 群
【贵州】
西左
散文诗
人间短章(组章)
十面埋伏
它
我无法诚实地记述自己
世宾
诗 论
“我的诗歌写出了生命和它的光辉”——重读惠特曼
在咏物与自传之间——细读李商隐《流莺》
个人时间与“移动博物馆”的构建——陈巨飞诗歌印象
本期视觉
本期画家:张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