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唐山大地震》(片段一)

(2010-12-03 19:04:11)
标签:

影评

唐山大地震

分类: 影视艺术批评

电影中流淌的是浓浓的中国式亲情,但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中国式”?  
这在元妮身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军人王德清的鳏居且不提)。她是不是为冯小刚所痴迷,不得而知,但她的“独守其身”肯定是争论的焦点。  
  
一是元妮对男孩的偏袒。元妮与卡车司机方大强和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儿女都想吃西红柿而女儿没能吃到的细节,母亲无论怎样解释,都意味着她有不自觉或曰潜意识深处的倾向性。而大地震灾难突降,女儿方登和儿子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几乎面对绝境下,元妮终于无奈而痛苦地选择了救方达。这个施救的抉择,尽管使她终生愧疚和遗憾,但偏袒的原因很容易从传统文化基因去寻索。  
  
二是元妮震后的感情生活。她与丈夫感情当然很好,特别是在地震中,丈夫舍己为妻,致使元妮从此开始了永远、执拗的爱的坚守。即使有主动表达爱意的,儿女也极力劝谏,她都一如既往、心如铁石,甚至义正词严,这当然更“中国式”。对于个人感情问题,似乎谁都无权干涉,正如,当代许多女性名人寡居终生,原因之一可以是她心目中再没有意中人。元妮的选择,难道不也同样合情合理吗?  
  
不过就元妮的心理而言,一方面是她不会离开老家,因为丈夫、女儿的“魂儿回来不能没地儿去”。二是当儿子问她“干吗这么苦着自己”时,她说:“要找早找了,不是没人要……为你爸,他拿命换的我……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的?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一点都不亏。”最后,她对女儿说自己过得挺好的,“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从中不难看出,在元妮意识深处的传统根性及其与人文主义的距离。  
  
《泰坦尼克号》⑦中露丝对杰克的爱同样“我心永恒”,但只是深深地藏在心里:“对你(指她外孙女)外祖父都没说过。女人的心像大海”——这实际足以显示出编导之间理念的巨大反差。在中国传统伦理阴影笼罩下,节妇烈女都是被讴歌的对象,而寡妇改嫁却长期遭受千夫所指。中国文化中的反人性和荒谬感,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这样的“中国式”可能使元妮更感人,也更能博得现代观众的眼泪,那就更可悲、更荒唐。鲁迅们当年为揭露封建礼教而塑造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祥林嫂们,在这里却又转身变成了道德范本,其贻害将若何?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余震的余震”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