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兴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赵汗青 |

赵汗青
仲兴乡今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是固镇县的北大门,北与灵壁县相邻,以汉、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仲兴历史悠久,本是汉代丞相田千秋封地。田千秋,汉朝人。其先齐诸田,本姓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潜败,千秋讼太子冤。武帝感悟,拜为大鸿胪,数月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谨厚有重德。昭帝时,以老年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因号车丞相,子孙便以车为姓。据记载当时商贾云集,极为繁荣,各地不同姓氏的商贩纷纷迁居与此,后来演变为众姓集,至民国时改名办仲兴。据《宿州志》记载。1911年(民国十六年)属任桥团总,下设联保、地保,实行保甲制。民国22年即1933年属宿县花庄乡任桥集联保仲兴保,当时有八保:任桥、迎水、清忠、仲兴、棠棣、薛圩、杨圩、封寺。
1972年1月1日,经固镇县委批准,仲兴公社成立。这时,才几岁的我从县城跟着父母亲及哥姐来到了仲兴公社。因为父亲在公社担任人保组长(相当于今天的镇人武部长),母亲在供销社上班,我们家便住在老公社家属大院。大院南是一面水塘,北是小学,西是老街,东是粮站大仓,这个大仓的屋顶,是我儿时爬上去玩耍最多的地方。刚到仲兴时,我的年龄还不够上小学的,但整天跟在二哥屁股后面上学。由于兄弟姐妹多,父亲在公社要天天下大队(现在叫村),母亲在供销社天天上班,没时间管我,我也不知是哪一年上小学的,记忆中没有上过小学一年级,小学只上了三年,直到五年级好像才明白事,班主任姓陈,是位语文老师。
当时,公社书记叫徐长平,主任叫戚世忠(音),公社秘书姓吴,医院院长姓胡,供销社主任姓陈,粮站站长姓孟,广播站站长姓李,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馆馆长李广宁了。这时,公社文化馆组织我们这些社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孩子,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学唱“社会主义好”等红色歌曲。李广宁老师还编了一个话剧,叫什么名子忘了。剧情到是记得,有正面人物是个书记,反面人物是个地主,我们这支文艺小分队还参加了全县文艺调演,弄了个第一名。我也从李广宁老师这里学到了什么是文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书法、绘画,这是我在仲兴小学没有学到的知识,对我现在所从事的职业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不过在小学的三年时光里,我学会了语文、算术,还有割草、捡粪,这在当时是任务。
仲兴公社当时有个上海下放知青叫胡志强,小学课本里有他的范文《我的理想》。他在文中说:小时候想当飞行员,想当将军,后来响应伟人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我当时想,我长大了就去当作家,我要做一名历史的记录者。当时有个同学叫孟武超,我们是一起考上的初中,我应该是仲兴初中一年级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毕竟小学只上了三年。由于年龄小,说话做事不成熟,难免会受到大同学欺负,每每总是孟武超和一位叫陈华的同学挺身而出保护我,而班主任孟庆礼也是时时关心我,我的文学之路就是从他这里出发的。他是语文老师,时常在班级里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这对我的鼓励很大,他和李广宁老师是我在仲兴生活学习八年中印象最深的两位老师。至于音乐老师姓邱,数学老师姓朱,好像都是上海知青。其余的记忆就是一起长大的武超、陈华、张媛媛、胡琳、二毛、三毛、孟涛这些同学了,三毛姓吴,叫吴军,二毛姓陈,这小女孩性子野,我那时可没少受她欺负。
记忆是永恒的,1978年,李广宁老师考上了厦门大学考古系,我随父母去给李老师送行,他从墙上取下一幅山水画送给我。是谁的画,不清楚了。后来找人鉴定,从此石沉大海。这一年底,我们家也调往了灵璧。直到40年后,我终于在合肥又见到了李广宁老师。
十几年前,因为专访坚守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守墓老兵欧兴田,在武超和孟超的陪同下,曾去故居寻找儿时的踪迹。老公社家属大院已不复存在,水塘也填上了,老街已换成两层以上的楼房,只有粮站大仓还矗立着,我抚摸着已有裂缝的高墙,默默地沉思着,回忆着,眼前闪现着儿时的一幕又一幕,最后才依依不舍离去。不过,据他俩后来说,我走后第二天,粮站大仓倒塌了。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冥冥之中有定数吧。
在仲兴的八年里,好多村庄我都去过,记的有封寺、丁庙、丁圩、蔡庙、陈圩、大陈、刘圩、小集、中陈、方吴、双丁、余王、张秦、大殷、耿圩等,但不知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