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赵汗青赵先杰 |
真正的中国马戏之乡在宿州蒿沟吗
赵汗青
蒿沟位于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东北,新汴河北岸,东临孙瓦房,西接灰古,南连新汴河,北靠高滩,距埇桥区政府所在地22公里。
蒿沟乡很古老,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实行中央集权制。蒿沟是秦始皇侄子阿灵王辖区,叫阿灵郡。阿灵郡面积很大,东至陈家,西抵马桥,南到展桥,北达朱渡口,方圆数十里。城内遗迹很多,有著名的七十二庙,至今还有部分痕迹。阿灵王墓是阿灵王在位时,为自己建造的坟墓。墓高三丈余,占地面积三、四亩。远远望去,高大雄伟,如座丘陵。墓室方砖砌成,做工细致,形状精美,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蒿沟,真实的名字来源于唐朝。史载:公元初年,因连年水灾、火灾、地震,郡城陷落,周围数十里成为荒草湖泊。唐朝至德元年,安禄山叛乱,运粮大臣庄见,为运输需要,在此开挖一条运粮沟。几年后,运粮沟里长满了荒草,以蒿草为主,人们便取名为蒿沟。后来,移民增多,形成村落,逐渐形成集镇。
蒿沟大马戏是名扬全国的。
宿州埇桥马戏艺术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其中较大的有东方大马戏团、金源马戏团、亚太马戏团等300多家,一万多人。而大部分艺人均是蒿沟人。当年蒿沟乡尹窝孜村,便聚集了各类民间艺人数百人,他们逢会入会,遇集上集,开辟了很大的市场,吸引众多村民前来拜师求艺,并在皖北及邻近的江苏、山东、河南一带产生极大影响。至清朝末年逐渐形成与桃沟、柳沟相连的杂技马戏之乡,蒿沟乡也因此成了杂技马戏圈内的艺术中心。“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的说法见证了埇桥马戏的行业龙头地位。
到了清朝末年已具有相当规模。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
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以尹清云、吴清云、顾传标、尹清川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很快发展成为新生代马戏表演的“领军”。其中,顾传标8岁登台,17岁便创建顾家班;1930年,蒿沟乡东北村的尹清川自筹资金购买了一批动物加以驯化,以流动“大棚”的形式演出,所到之处,观者云集,尹清川也因此成为埇桥区动物大棚表演的创始人。在这之后,高滩村的李同仁,永安镇的郑纪荣又先后创建了“胜利棚”和“大众棚”。自此,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逐步形成,埇桥马戏从最初地摊演出逐步走上了艺术殿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埇桥马戏得到很大的发展。蒿沟乡农民李国泰和他的“国泰”马戏团成为埇桥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民营马戏团体,先后受邀去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演出。他的几个子女也都继承父业,从事马戏艺术,马戏规模和演出水平,都远远超过当年的父亲,年创收逾数百万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马戏之家”。
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宿州市的埇桥区被称2007年9月27日上午,中国杂技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命名授牌仪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被正式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
另外,蒿沟高滩村以“高滩萝卜”及中草药基地建设为名。
高滩集位于埇桥区灰古镇东北,濉河南岸,宿蒿公路旁,东连孙瓦房,西接灰古,南临蒿沟,北靠永安镇大秦村。
高滩集很古老,相传古代为姓张的大梨园,后来因地塌陷成湖,由于黄河所带的泥沙,逐渐沉积成滩地。根据古代人喜欢择高而居的习惯,后有高姓移民,占据高滩,开荒造田,人口逐渐积多,形成村落,故取名为“高滩”。
由于高滩在濉河、唐河之间,受黄水冲积,形成了独特的产品“高滩萝卜”。
高滩萝卜久负盛名,又名里外青。绿叶细长,个儿俊俏,形如牛角,诨号“弯腰青”。一般体重在400——500克左右,生长入地三分之一,饱受光露畅和,青韵丰满,皮薄肉嫩,体内水分晶莹体透,一旦落地,便摔成碎瓣,故誉名“落地酥”。生吃入口脆嫩,辣甜味美,爽口生津,老少皆宜,被誉为水果萝卜。当地人说:“宿州有三怪,萝卜都当水果卖……”熟食红烧、烹、炒均可,汤味鲜美。另外可腌制萝卜干,纤化酱萝卜等。
高滩萝卜种植至少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在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宿州玉皇寺僧侣早有种植,将萝卜作为供品,并馈赠施主,时称莱菔,其种子叫莱菔子,供药用。后逐渐流传民间,广为种植。有史志载:“萝卜,一名莱菔,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它的美味和医疗作用却不断地吸引人们,使它成为高滩集的主要经济作物,宿州市的一大特产。因其美味深受人们欢迎,名扬宿、徐两州,其制成的萝卜干,远销北京、上海等地,为高滩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