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烈山 石榴果农赵德福 今年又获大丰收

标签:
旅游美食历史文化杂谈 |
淮北烈山
文/图
安徽淮北烈山石榴种植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数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有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千余亩。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石榴产业,被评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其中,“塔仙”牌软籽石榴荣获2007年北京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在赵永华、赵先理、赵鹏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实地采访了烈山镇榴园社区赵瓦房村果农赵德福。
天空正下着雨,一路颠簸,来到赵瓦房村后山上,只见赵德福开荒造且的六十多亩山上,即将成熟的石榴在雨中格外生机盎然,长势喜人。
十几年前,赵德福和其他村民一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全家上山,从坚硬地石缝中开荒种石榴。
听说赵德福要上山种石榴,开始不少人都讥笑他做“傻事”。可赵德福第二天一大早,背起两个半袋子米面,手提一口小铁锅,拎起铁镐就上了山。他先在一处避风的山坡,用石块垒起一间二三平方米的小窝棚,三块石头支起锅,方园几十亩的山上从此成了他的家。为了能种下树,赵德福用铁镐凿开石缝,把一块块乱石从坑里拣出来,再把石头围成一圈,筑起"鱼鳞坑",然后从山脚下背土,把一个个鱼鳞坑填满。
就这样,冬去春来,赵德福总是从早干到晚,渴了喝口山沟里的水,饿了啃几块干馒头,夏天虫子叮,冬天风刺骨,白天黑夜连轴转,这一转就是6年。6年时间,赵德福凿石挖坑用坏铁锹、铁镐、铁锤30多把,鞋磨透了40多双,硬是在六十多亩的石头山上挖了上万个鱼鳞坑,栽下上万棵石榴树苗。一片光秃秃的荒山,从此有了绿色的希望。
如今不单单是希望,可以说赵德福因为种石榴而过上了小康生活。当然,像赵德福这种情况的果农,在赵瓦房、榴园社区还有不少。
据了解,淮北市烈山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仅使过去“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塔仙石榴畅销京、沪、苏、豫、鲁等10多个省市,而且使石榴的销售价格也比过去翻了几番。群众尝到了发展石榴产业的甜头,种植石榴的积极性日渐高涨,石榴产业成了富民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