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成宫与欧阳询究竟谁成就了谁

(2017-06-01 07:43:23)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赵汗青

九成宫与欧阳询究竟谁成就了谁

 

赵汗青

 

    九成宫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该地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九成宫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至今仍是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开始名叫“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定都长安。杨坚为避长安酷暑诏令天下,绘山川图以献,营建离宫。麟游县位于长安西北320,镇头在“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阳。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三伏天、气温平均在21.8度,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实为消夏之佳境。

    开皇十三年(593)文帝杨坚至岐州(今宝鸡凤翔),下诏在麟游镇头营造避暑离宫。命右仆射杨素为总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相当今日的总工程师)、封德彝为土木监,崔善为为督工。督调几万人投入了浩大的工程。他们在东至庙沟口,西至北马坊河东岸,北至碧城山腰,南临杜水北岸筑了周长一千八百步的城垣,还有外城(又叫僚城)。内城以天台山为中心;冠山抗殿,绝壑为池,分岩竦阙,跨水架楹。杜水南岸高筑土阶,阶上建阁,阁北筑廊至杜水,水上架桥直通宫内。天台山极顶建阔五间深三间的大殿,殿前南北走向的长廊,人字拱顶,迤延宛转。大殿前端有两阙,比例和谐。天台山东南角有东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群。据《隋书》、《唐书》记载,九成宫有:大宝殿、丹霄殿、咸亨殿、御容殿、排云殿、梳妆楼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时称西海)

    宫内水源困乏,从北马坊河谷,“以轮汲水上山(碧城山),列水磨以供宫内”(碧城山又叫水磨山)。宫城内由西向东筑有地下水道,十分规则的石料衬砌,直通城外。

    宫城营造从开皇十三年(593)二月施工至开皇十五年(595)四月竣工,历时两年三月,文帝杨坚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美意,命名为仁寿宫。

    杨素在监修仁寿宫时,督工极为严酷,民夫疲顿颠仆死亡万人以上,将其尸体推入土坑,盖土筑为平地。工程建成后,杨坚派大臣高视察后回奏:“颇伤绮丽,大损人丁。”杨坚大怒,斥责杨素:“为吾结怨天下。”素惧,土木监封德彝安慰说:“别怕,皇后到必有恩诏。”第二天杨素竭见独孤皇后,后说:“尔知我夫妇年迈无以自乐,盛饰此宫岂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宫何足损费。”后以此启奏文帝杨坚,杨坚转怒为喜,赐杨素钱百万,锦绢三千段。

隋亡唐兴,经历了36年后的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改仁寿宫为九成宫,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并置九成宫总监管理宫室。设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下)、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派将作少匠行本总修葺九成宫、增建禁苑、武库、官署。“行素惜民力重节俭、以勤济著称,在受任后去其太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砂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受到李世民的赏赐。

    贞观八年(634)在宫南25(今下永安村)修建永安宫,乾封二年增建太子宫,从此以后再未修葺,九成宫日渐败落。开成元年(836)一场暴雨,冲毁了九成宫正殿,营造至水毁241年。今九成宫遗址地面上仅存《醴泉铭》、《万年宫铭》两尊记事石碑,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殿、阁、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

《醴泉铭》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被誉为楷书之宗。

《九成宫醴泉铭》碑可谓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宰相魏征,文中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故事。贞观六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因宫中缺水,太宗亲自寻找水源。一天,太宗散步到城西背前处,看到那里的土壤有些湿润,他用手杖疏通了一下,随即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就涌出地面。于是起名醴泉,周围修起石栏,开凿石渠将水引人宫内。《九成宫醴泉铭》描绘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阁,高阁建周,长廊四起,栋字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落遗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耀云霞,蔽亏日月。”唐代名画家李思训曾作《唐九成宫纨扇图》,生动形象地直接描绘了九成宫的景象。

欧阳询(557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位于今朝鲜半岛朝鲜境内)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4岁的高龄于贞观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余以为:是欧阳询成就了九成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