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赵汗青 |
汉末赵咨因何被称为明达之人
赵汗青
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
朝延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可见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
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赵咨临终前曾给儿子撰写了这样一个家训,主要是教子不要厚葬。
首先,赵咨表明了他的生死观。他说:“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是以通人达士,鉴兹性命,以存死为晦明,死生为朝夕。故其生也不为娱,亡也不知戚。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既已消仆,还合粪土。土为弃物,岂有性情?而欲制其厚薄,调其燥湿邪?”
他认为厚葬是“违礼之本,事礼之末;务实之华,弃礼之实”。他要求儿子,在他亡故后,“但欲制坎,令容棺椁;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勿卜时日,葬无设奠;勿留墓侧,无起封树。呜呼小子,其勉之哉,吾蔑复有言矣。”
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则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有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赵咨的明达之处。刘备兴兵伐吴,吴国派赵咨向曹魏求救,魏文帝曹丕问:“吴侯乃何如主也?”,赵咨答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