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赵汗青 |
所谓纸上谈兵赵括其实是被冤枉的
赵汗青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结果,赵括躺枪。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只有竹简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最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
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只是小说故事,非正史,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就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赵括其实是“成王败寇”的典型例子。
在他当主帅之前,也曾经出战,大多数是随军参谋之类的,是有相当强的能力的。以长平之战为例,再说下他的情况:
当时秦赵两国都是用全国之力在战斗,赵括和白起的战斗,胜败概率差不多,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国的问题在于没有余力对长平进行支援,而且有两路军队没有按照计划行事。
最终根据文献来说,双方战损比差别并不很明显,差别就是赵括死了,白起没死。(死亡人数存疑,秦国死亡大约35万,赵国45万)
能和白起斗个不相上下,作为战略的执行人,这已经很不错了。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就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有位诗人熊东遨有诗《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国之所以用赵括为将,是因为秦国用了反间计,秦人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可是,我们想想,秦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就把赵括端出来吧?如果赵括一点儿作为也没有,只是看了许多兵书,这反间计能成功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