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赵汗青 |
楚辞是如何产生的
赵汗青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西汉刘向说:辑屈原、宋玉、景差之作及汉付贾谊、东方朔、王褒、严忌等拟作而成书,名之曰“楚辞”乃成为专书之名。
”。流放期间内,陆续作出天问、九章、九歌……等作品成为今日所见“楚辞”一书的主体。
从楚辞作品中看到,其篇章体制均是比较长大的,特别是与北土的乐歌《诗经》作品相比,更显示出其宏伟繁复。另外,将新型诗体楚辞与《诗经》作品相比较,除了上述的一些艺术形式上的特征有所不同外,最为明显的是句式,语调方面的不同。《诗经》作品主要为四言体,篇幅不大,以重章迭句的形式构成,屈原的楚辞作品则为长句,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特别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
王逸为东汉经学家,所着楚辞章句,为现存最早的楚辞注书。但过于注重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将九歌等美妙而富于情意的诗歌,解释得全与思念国君拉上关系,忽略了楚辞的文学性。
洪兴祖为北宋进士,依王逸章句作补注,将王逸注列于前,而后一一疏通证明补注于后。又考证各家注释,定为一本最为完备。
朱熹增删王逸楚辞篇章,以成集注,但其注解仙人存疑之处颇多又有穿凿附会之弊病,这是因为朱子好穷义理,拘泥于此一成不变的缘故。
楚辞对后世文学有哪些影响呢?1.格律的突破。2.风格的转变。3.神话的活用。4.比、兴的运用。
1.格律的突破
使诗人能更自由地展现情意。为诗歌与散文的融合体兼具散文的灵
活与诗歌的韵律美。大量运用“兮”字,用法变化多端,加上方言的配合以及南方歌谣独具的天籁之声,使楚辞在文字、形式上自成一格。
诗经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社会的普遍性,风格和手法朴质而写实。楚辞则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幻想,风格和手法浪漫且铺张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超现实的神秘感。
3. 神话的活用
者与神话人物同时融合出现,使读者不觉得有人神的隔阂,或是时间
上的差距。
由于此种手法的纯熟运用,使楚辞中一再表达的忠君思想不枯燥单调。
促成后人辞赋发展
文心雕龙诠赋篇“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孙于楚辞也。”
明徐师曾认为:古赋源于楚辞中离骚至九辨等篇文赋出自卜居、渔父,而俳赋出于古赋,律赋出于俳赋,可知辞赋之祖为楚辞。
2.促成骈文发展
骈文首重对仗、排偶。先秦文学中虽也常见排偶之句,但大多朴质无华,直到“楚辞”以后,才出现清朗华润的骈体词句,成为后付骈文作家所推崇、学习模仿的对象。
3.促成七言诗发展
4.开辟乡土文学之先路
所谓楚辞是“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包含了南方楚国的音乐、风土、产物在其中,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诗经中虽有国风,表达各国的社会现象,但这些社会现象大抵而言都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地域色彩远较楚辞淡薄,故称楚辞为我国最早的乡土文学作品,并不为过。
5.播下浪漫文学的种子
由于诗人自身幻想的驰骋,加上掺杂了丰富的神话素材,使楚辞充满神秘诡怪的情调以及浪漫的色彩。后世游仚诗、志怪小说等作品,或多或少都少到楚辞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的付表作品。它是用楚国方言和民歌格调写成的。
称为“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