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卞和献的和氏璧产在安徽怀远吗

(2016-07-13 07:53:24)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赵汗青

卞和献的和氏璧产在安徽怀远吗

卞和献的和氏璧产在安徽怀远吗

 

赵汗青

 

安徽蚌埠市怀远抱璞岩卞和洞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就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

《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璞玉,献给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左足。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又被刖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

    那么,卞和所得的“和氏璧”到底产自哪里?

《中国名胜词典》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抱璞岩又名卞和洞、抱玉岩,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东北簏。明代宋濂《游涂荆二山记》就有详载:“至荆山,……复行三十步,岩广如尾,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栖身之处,故名为卞和洞” 。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 四个镌刻大字,洞内怪石嶙峋,嵌崎磊落,危悬万状,蔚为大观。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正是此间写照。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唐宋以来游人不绝,留下不少题咏。宋苏轼东坡《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洞内原有唐胡曾《荆山诗》碑,惜已毁。洞左一石如天外飞来,形若雏凤,势欲凌空。洞下有圆有圆石似桃,镌诗一首:

    元帝仙桃石,

    往来人不识,

    略剖与君知,

    万载留仙迹。

    洞侧旧有许多巧石,星罗棋布,诸如五行石、三仙避雨石、蟾蜍石、磨盘石。洞口旧有亭一座,为明代万历年建,题曰:“抱璞岩” 。周围巨石含岈,横嵌叠架,危悬凌空,俯瞰万状,“盖一邑之奇观也”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唐代诗人胡曾《荆山诗》云:

    抱璞岩前桂叶稠,

    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

    疑是荆山哭未休。

    明代诗人李先芳也赋诗曰:“一自卞和曾泣玉,行人千古说荆山。”

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惟坑內白石晶莹,坑外它石皆呈青黑色。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和氏璧(作者.景秀

    卞和半世哭蹉跎,璞玉迷蒙费琢磨。

    塞马流离连祸福,泥牛懵懂入风波。

    无知岂说真知少?自足偏嫌废足多。

    美璧初成悄许愿,相如不佩佩萧何。

卞和献的和氏璧产在安徽怀远吗

卞和献的和氏璧产在安徽怀远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