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2016-03-16 08:19:30)
标签:

赵汗青

赵先杰

历史

文化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图二)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赵汗青

 

在中国,“启母石”有两处,一在河南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有一座汉代石阙,叫“启母阙”。阙的东北面,矗立着一块几丈高的大石头,这块石头叫“启母石”。另一个在今安徽省怀远县涂山之阳。而最为形象的就是这块“启母石”。 千三百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启母石”就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

“启母石”又名“望夫石”,位于今安徽省怀远县涂山之阳,启母涧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传说中启母所化之石。(见图一)4300多年前大禹在此娶妻生子,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并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相传,禹娶涂山氏女娇,婚后四日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女娇每日引领南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见禹归。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所。

“启母石”系涂山著名风景点,游人在登山凭吊大禹的同时,也必定要对这位在夏开国之初的第一位母后礼赞、凭吊一番。

2010年,在这座望夫石身上,被今人发现隐藏着大禹的头像(见图入二)。通过阳光照耀,“望夫石”身上的大禹面相清晰显现。

从东南—西北方向仔细观察望夫石,凸凹不平的岩石呈现出来的样子确实很像人的脸面,明亮和阴影勾勒出浓黑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甚至胡须都清晰可见,随着视觉的变换还有表情微微变化的感觉。

大禹面相所处位置,下面是陡峭的山坡和很深的山坳,为人迹罕至的地方。通常,人们都是沿着望夫石右侧的朝禹路登山,面向东北方向观瞻望夫石,一般不会到另一侧的陡坡上。而且,只有在大约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午后两三点钟的强阳光照射下,大禹面相才可能比较清楚的显露出来。“由于观看受到所处位置、角度、时间、光线和晴朗酷热的天气环境等众多特殊因素制约,大禹面相虽一直存在却不为人知,更无明确资料记载。”大禹面相发现人高群曾撰文介绍。

这一切难道是真的吗?

答案是:假的!这座“望夫石”像其实是唐代一件石雕而已。图一神似慈祥妇人的石像照片,不过是后期制作产生的效果。真实的“望夫石”像如图三至图九,不过,也的确似一位妇人像。那么,是谁完成的这件作品呢? 

——唐代雕塑家杨惠之。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涂山归属问题吧。

隋开皇二年(582),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607),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

唐武德三年(620),钟离郡复改濠州。武德七年(624),涂山县并入钟离县,为濠州所领。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后,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淮南道监察,淮河以北属河南道监察。天宝元年(742),濠州再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钟离郡又改为濠州。贞元四年(788),濠州隶属河南道监察。元和四年(809),置宿州,领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区。

武则天退帝位,唐玄宗即位,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美术、雕塑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此时,唐代最为人知的雕塑家杨惠之应运而成名。

杨惠之(公元713755年)江苏吴山人。《五代名画补遗》:“杨惠之曾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而道子声光独显,惠之遂都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能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时人语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且惠之塑抑合相术,故为古今绝技。惠之曾于京兆府塑倡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惠之还著有《塑决》一书,惜已不存。被人们尊称为“雕圣”。

据著名历史学家霍子与赵子考证:武后则天被迫退帝位后,突患大病,卧床不起。一日,叫上官婉儿读《禹贡》讲《史记》,忽然心血来潮,要前往淮水之畔涂山拜大禹。玄宗李隆基怎肯同意,便宣旨传大画家吴道子进宫,要他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吴道子答应后又推荐了擅长雕塑的师弟杨惠之,玄宗李隆基下旨以则天帝为原型,在涂山上建造一座则天帝像,也算是了却则天帝一桩心事。  

随后,杨惠之拿着武则天的像来到了涂山。当地官员闻风而动,劳力、财力、物力一应俱备,杨惠之就地取材,在涂山靠近禹王宫的东侧悬崖边,刀砍斧凿,很快,一座神似武则天的石雕诞生了。“武则天” 坐像面向东南,端庄大气,又有种君临天下之气势。武帝则天得报后,欣喜不已,不久,武则天殡天。

由于此石像与大禹娶涂山氏女娇的故事极有渊源,后人便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启母石”。 为什么又叫“望夫石”呢?因为“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妇人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

明代邑贤袁赋有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苦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岩头望百川,怀襄疏濬为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

从此,这座依山而建的石雕像成了4300年前上古遗址了。

当然, 两位史学家的观点是否准确暂且不论, 但这座“启母石” 像是唐代时的作品却是不争的事实。历经风雨一千三百多年,至今魅力仍存,可谓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是谁建造的安徽怀远涂山禹妻“启母石”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