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州玉皇寺传奇 (47) 青年时代始顿悟 出家法名释德栋

(2014-09-29 18:04:44)
标签:

赵先杰

赵汗青张丙奇

宿州玉皇寺

汗青  张丙奇

青年时代始顿悟  出家法名释德栋

      2001年7月,已经30岁的谷秀成,跟长春般若寺方丈成刚法师系统地学习佛法知识。四年间,谷秀成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佛教?
      佛教起源于一万八千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师)为普渡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是以显宗、密宗、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
      古象雄佛法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总根源。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一万多年,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地,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了,佛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刚师傅告诉谷秀成什么是“佛”?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那么什么是“佛法”?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什么又是“僧人”?  
      僧人是实践与传承佛陀教法的弟子,必须履行研习三藏、守持戒律、勤修止观的义务(自利),肩负着传续正法、劝导世人、教化社群的职责(利他)。僧人以其清净的戒行、大众的心灵导师和道德楷模而应受到社会的恭敬与尊重。僧人不是神职人员,不是沟通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更不是逃避现实、不学无术、饱食终日的社会寄生虫!假如一名比库吹嘘能替人灭罪除障、消灾延寿、超度亡灵,那只是自欺欺人的伎俩。假如比库依靠祭祀、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等手段骗取信众的钱财,被视为堕落、可耻的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五台山的台怀腹地,是佛教寺院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佛教僧侣生活和修持的所在,五台山有青黄两庙之分。青庙住青衣增,即和尚;黄庙住黄衣僧,即喇嘛;通常游人见到的僧人多穿搭衣,将右臂袒露于外,这是从外表上区分受戒比丘和未受戒者的主要标志。受戒比丘所以如此穿衣,意在表明对佛与菩萨的恭敬。
      佛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ariyasacca)。圣,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的;谛,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象雄大藏经。简称苦集灭道。
      1.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2.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3.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4.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就是佛陀所觉悟到的法,也是佛陀所教导的内容。佛陀在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中,所教导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这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了结烦恼。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如何去除烦恼?
      要修行。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去除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佛陀在《法句·双品》中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动也源于心。唯有先产生了心(动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是最主要的。有了意业的主导作用,才有身业和语业的产生。如果动机邪恶,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恶的、不善的。造作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如果动机纯正,心念清净,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乐的、善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快乐的、幸福的结果总是与善业、与良好的行为有关;痛苦的、不幸的结果也总是与恶的、不良的行为纠缠在一起。善业与善报相应,恶业与恶报相应,这就是“业果法则”,或者称为“因果律”。业果法则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由所谓的神佛菩萨所操控,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业果法则,就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应该造作身语意恶业,应当多作身语意的善业,从而改变未来。也就是说:人生的浮沉、未来的好坏并非由神佛决定,也不能依赖他人。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变未来呢?要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要从何下手呢?要学会调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欲望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欲望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专注入出息是在调心,散播慈爱是在调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调心。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然而,即使连佛陀都说心是很难调伏的。心极快速地生灭,难以觉察。心就像猴子,躁动不安;心又像野马,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会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人必成为心的奴隶。调伏心,我们才能做心的主人!
      “万事起头难。”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办法调伏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与心智。培育需要时间,修行需要耐心。调心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练习入出息念也好,练习散播慈爱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养成习惯。习惯了,心自然就能够得到调伏。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智者调伏了心,能够带来至上的快乐!通过调伏心,才能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说:
      “虽在战场上,战胜百万人,
      不如胜自己,实最上胜者!”
      2001年8月,谷秀成来到辽宁营口万佛寺,跟方丈圆山老和尚做护法,开始带居士。
      一晃儿又过去了两年。
      2003年,谷秀成又跟着虚云大师的高徒、已90岁的晚融老和尚学禅、参禅。几年下来,谷秀成明心见性,获得如来智慧德相。晚融老和尚劝他道:“你先天有慧根,应该出家修行。”
      晚融老和尚告诉他: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云:“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2006年12月5号,谷秀成把身边所有的事情**完毕后,遵照晚融老和尚安排,来找法号“宣航上人” 出家时,正巧,赶上宣航上人圆寂。
      冥冥之中,谷秀成人生轨迹又一次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